读懂古画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包铭山(资深藏家)
经过朝代的变更和战火的考验,古画绝大多数都到了博物馆和美术馆,在市场流通的很少很少。包铭山先生昨天指着展厅里齐白石的《和平延年图》说:“这幅画来自美国一个华人收藏家,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许多东西被换成了外汇,包括这幅画。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力量强大了,我们就通过私人渠道再回流到祖国来。其实齐白石的画真假的比例是1∶100,一百张里只有一张是真迹,通过这次展览,可以很好地普及一下美术知识,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们这些藏家敢把它拿出来,在专家学者面前展览,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深思熟虑的。”
他以清代和尚石涛举例,“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我个人认为,审美也当随时代,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欣赏五百年前的画,如果要理解一幅古画,必须知道背景故事。比如古画的人物画,如果画的是两男一女就叫风尘三侠。如果是两女一男就是东山携妓。关于这些东西,你必须有很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浙江人偏爱古代书画离不开文化滋养
易苏昊(北京瓯江草堂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浙江文化底蕴深厚,历来便是文人骚客的聚居地,有悠久而深厚的中国书画传统,从古至今,艺术品在民间的收藏都很活跃。从收藏对象看,浙江的书画收藏者追捧的多为浙江本土的现当代书画家。这除了所谓的乡土情结,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浙派”书画作品的整体创作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有很强的品牌效应。
藏家易苏昊把全国的藏家分为几类,“浙江兵团”在其中就占了一大半,而他本身也是浙江人。易苏昊说,浙江人偏爱古代书画,这与这方水土的文化滋养是分不开的,新一代的藏家也不断涌现。“浙江的书画拍卖市场近些年很火爆,就是因为浙江书画悠久深厚的文脉传统。吴昌硕、潘天寿、陆俨少这些人的作品几乎就没人可以超越”。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