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宣言展(Manifesta)侧记
0条评论 2012-10-22 16:55:56 来源:artspy艺术眼 作者:严瑞芳

物质艺术史(Matreial Art History)

第二层的煤材时代(The Age of Coal) ,展示18到21世纪早期,如何于美学上连结工业时代的艺术创作历史。煤矿,作为工业一种主要源料、作为环境改变的主因、作为自然科学的具代表性的化石、作为工人阶级文化的重要参考和作为现代化生活的象征物质。这部份的展览以煤矿为材的作品作专题,重整出一种“物质艺术史”(Matreial Art History)。其中Dark Matter 的部分,有把现成品加到艺术创作概念的Marcel Duchamp的装置作品《1200个煤袋》(1938);挑战艺术馆基制的Marcel Broodthaers的作品《Trois tas de charbon》(1967);开创地景艺术的标志性人物Richard Long的作品《Bolivian Coal Line》 (1992),走路作为艺术行动,走过千里的路后,以搜集一颗矿石为记,最后砌成大型雕塑,仪式般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平衡了表演(行为)和雕塑(物件)之间的关系;Christian Boltanski的作品《Les régistres du Grand-Hornu》(1997)纪录了5000名在Grand-Hornu煤矿场工作的男人女人和小孩的照片、名字,以民族志的方法,把艺术置于社会政治的景观中。这都反映了一种要强调定义艺术的触角,及展示出煤矿业对于艺术的历史影响。

然而今天有大量的艺术家,创作要针对的是资本系统中的荒谬。第二,三层的当代艺术部份:重组的诗意(Poetic of Restructuring)的中,斯洛文尼亚艺术家Toma? Furlan 《穿载系列》的作品(Wear Series,2006-2012,互动雕塑及录像),用海绵生铁等日常物,制成如刑具的天秤、假手臂、连著混凝土的靴、带刀片的风车,艺术家因此只能用大量的体能去使机械达到水平的功能、用假手清洁桌面、跚蹒地用脚连着的扫帚扫地,在刀片下伸手拿匙子。这些可穿载的机械和录像,是低智的却极有喜剧效果,而重覆的动作象征了现代人每天进行的枯燥办公司工作。有点如健身室器械的工具,是为失败而设计,极为消耗体能地协助艺术家进行零生产。可笑而认真的行为,讽刺了现代生产带来的虚空和痛苦。

当代艺术部份有47位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或团体参与,35件是不同形式委约的新作。当中“生产”、“国际化”、“现代性”是其中的关键词。墨西哥艺术家Jota Izquierdo和工作人员偷运各种中国制品牌A货来创作的混合媒界装置《Capitslismp Amarillo: Special Economic Zone》 (2011-12)。追寻这些在墨西哥城的地摊随处找到的廉价又大量生产的商品的发行商,继而再找到在广州生产的源头,及用声音纪录了当中的销售过程。又把促成研发A货的欲望分类为:fake it yourself(印有名牌商标的布、材料、包装品,可自制任何形式的仿制物品);classifaketion (已仿制的印有名牌商标的现成物书目,或由名牌真品启发出来的新产品分类); 还有refake(名牌二次创作产品), overfaking(过度假模产品), commonfaketion(名牌同质化产品)。这个选择和分类描绘了由基层的物质欲望推动的一种商品化的民族文化图谱。

在展场中最大型的装置是中国艺术家倪海峰2008-2012 的作品《亚生产》,审视了“中国制造”与其对现代人的影响。鉴于成本控制,很多国家的商家将产品外包地点设在亚洲,取当地的资源材料,最后制成商品送到西方国家出售。而通常这些商品成为二手物品或垃圾时,又会送回亚洲国家废弃。在这装置作品,倪海峰批判性地将在中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产品带回欧洲。再通过工人的集体劳作,废弃碎布条被编织成一块巨大的挂布。倪海峰称, “2008年爆发的欧债危机,人们赫然明白在资本网罗的深渊中,但仍然只可投放更多的,包括人命,财产,自然资源去保持经济大轮继续向前滚动。” 在《亚生产》中,倪海峰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即工业加工,工人与资本收益的概念呈现出来 。 挂布不会带来可观的经济利润,旨在产生社会价值。现场设有衣车供观者继续参与这个编织过程,这个编织过程是由个体间的协作来完成,正是与机器大量生产带来的人情疏离产生反差。

展现生产过程循还的,还有Shen Kuai结合科学艺术的活蚁及声音装置,由开幕时的一小群蚁,发展到闭幕时有4000多只蚁在展现生产活动的作品;Carlos Amorales探讨人类和机器那接口关系的碳枝绘画机器《Coal Drawing Machine》;Ante Timmermans 模仿办公室情景的场域特定行为及装置《Make a Molehill out of a Mountain(of Work)》;Maarten Vanden Eynde 的搜集五大洋的海上塑胶垃圾,化成如“浮动填海区”的《Plastic Reef》去评论污染问题及Edward Burtynsky 2005年的系列作品《China, Manufacturing》,用快门抓下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在分折鸡肉、装配电子零件,连生活也是穿一式一样的制服、住一样的盒子房间等人类被异化的经典摄影等。

系统中的生产者、复制者和观看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很容易落入对资本主义宣战的感觉。然而Cuauhtémoc Medina不想展览造成怀疑论的印象,而是强调透过艺术的加工,而实践到一种诗意的政治,从而思考所处的社会现状。在此方面上,声音作品是在空灵的煤矿大楼及至其户外,把历史,艺术和观者,有效地联结起来的表达形式。Mikhail Karikis 与 Uriel Orlow合作的 《Sounds from Beneath》 (2010-2011,录像,7分锺)是印象难忘的作品。艺术家邀请了一班年过半百的前煤矿工人“合唱”,仿模在矿洞地下工作时,会出现的“铲、锤、钻、充电、搁置”等的声音,录下的声段再与荒废的矿场环境混音,原本机械的声音经他们集体演绎成一种幽灵般的呼召,录像拍摄矿工面庞的近镜时,工人的历史经验在作品中简单而强的散发着感染力。

国际歌原本是诗人Eugène Pottier相信在国际工人协会带领下,无产阶级会在未来胜利而在1871年创作的诗歌,及到1943年经过多番改写和改编而成为今天强调民族身份的国际歌,于是成为大型集会,示威的游行歌曲。Nemanja Cvijanovi?选了这歌及用音乐盒、麦克風、扩音器做成互动声音装置《Monument to the Idea of the Internationale》。当设在第三层的音乐盒被观众搅动时,一楼和室外的扩音器都会把歌悠扬的传开,徘徊在整个历史建筑间。单调的音律彷如把经历过的工人团结记忆,或能幻想的民族理想都被一一打捞上来。人类最深刻的记忆是声音。而对于社会现实最有效的政治对抗,就是不要忘记历史。

艺术调解(Art Mediation)

另外推行由中介/调解员带领公众团体参观展览,是这次宣言展的强项之一。正如Tino Sehgal的表演作品经常只有艺术家设计的指引,透过招集Mediator(中介/调解员)把指引执行,因此根据各Mediator的不同背景,精神状态传绎作品的讯息,作品的意义在于,在这之间与观众发生相向的交流。Mediation翻译出来是调解的意思,中间人是没有立场的,把双方的意见传达,最后达到和谐的协议。放诸艺术上,就是艺术家与观众对艺术的经验,经Mediator得以疏导和交换,这是mediation独特的地方。因此导赏这带有阶级观念的模式有点过时,展览mediation 的总监Yoeri Meessen说,“很简单,因当你给别人一些东西时,别人也会想回应地给你一些东西,尤其是艺术欣赏”。毕竟艺术的定义,最终是一种体验。这样一来Mediator便是继艺术家、观众、策展人以外,展览中的重要一员。当作品完成后,艺术家已死;展览开幕后,策展的工作完结;而Mediator就是保持展览活力的角色。因此可以理解,Medina在闭幕式上宣读20位Mediator的名字,并隆重其事地鸣谢的原因。也因此在100,866的观众人次中,有三分一人也参加了这种免费的mediation团或教育项目,Genk的市长也主动参与带团,肯定了mediation 在宣言展上发挥的重要功能。

刻下20年的欧洲DNA

欧洲宣言展创始人及执行总监Hedwig Fijen总结展览时表示,“本地人可能不以为意的工业遗产,宣言展却推动和证明了国际对工业历史的兴趣,及在经济及旅游发展上成功以新的形式运用工业遗产”。这是18年以来欧洲宣言展以艺术为催化剂的经验,重组城市文化的成果,并带来后续的影响。原本凋空25年的André Dumont煤矿大楼将会发展为再生能源科技研究中心。回溯欧洲宣言展的起源,在柏林围墙倒下,基于90年代初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冷战结束后,宣言展的成立旨在对欧洲一体化的文化上的后续推动,促进欧洲文化和社会城市之间的对话。因此举办的地点多不是大城市而是远离中心的市镇,而现正洽谈下一届的合作国家包括维也纳、俄罗斯或捷克。

2014年踏入20周年的欧洲宣言展,将会是深入研究欧洲文化基因的一届,Fijen称,大会主题会关于100年间,欧洲民族的一些重要转化,如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创造一个全新的欧洲并蕴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种疯狂,及20世纪初,由中心大国转化为全新的民族国家概念及包括殖民主义及后殖民主义的影响。除了欧洲本土的关心,Fijen也十分想于第11及12届回应欧洲不论在经济和文化上,对中国产生的恐惧,并对中国在国际间的影响力明显地日渐强大的焦虑。就此Fijen积极地想更多与中国策展人交流及合作。

与此同时,宣言展的宗旨是要成为支持青年艺术家及策展人发挥的系统性平台。着力开通网络平台来鼓励各国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并建立了艺术家资料库,电子画册,加上本身制有的《Manifesta Journal》刊物,及定期组织“Coffee Break”的论坛去深化内容的讨论,这些附属交流活动旨为推动年青艺术家及策展人发展事业提供平台。

其实对照中国的情况,就以北京为例,虽然北京是历史久远的首都,但在城市规划的急速发展下却是中国最新的都市之一。多年的社区网络、文物建筑,以至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被拆除和分解,也少有艺术推行文化保育的项目;在艺术界、建筑界、设计界或学院中,除个别举行展览和画刊外,也少有一个融艺术展览展示、学术研究、城市生活和推动年青艺术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平台。如此一来,第九届欧洲宣言展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例子。
 


【编辑:文凌佳】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