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璟璐:
《艺术女神》开创装饰公共建筑先例
1997年,我担任丁绍光艺术发展公司副总裁。负责第一届上海艺术博览会的钱建群先生希望我们支持第一届上海艺术博览会。我和经理尤一平商量,决定以次契机到上海推广丁先生的艺术。在我们到达上海参加上海艺术博览会的第二天,时任公司经理的尤一平先生谈到上海大剧院由于经费问题,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画家制作壁画。我听后,立即敏感到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据我对丁先生气度和对祖国感情的了解,我觉得此事有操作的可能。所以,我马上就与丁先生商量。
为了说服他,也为了了解大剧院,我们三人特地坐了辆车从延安路高架上缓缓驶过,远眺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大剧院。我们的心被打动了,这座建筑太美了,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机遇。记得丁先生在车上就说:“璟璐,你去联系一下,我愿意画。”后来在联系中,丁先生又再一次明确表示:“我成本费也不要,我一分钱也不要。”
丁绍光为大剧院创作和捐赠壁画的效应是空前的。《艺术女神》首先开创了上海公共建筑中以巨幅的作品装饰建筑物的先例。丁绍光拼搏了二十六个昼夜,以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的精力与热情,创作了巨型壁画《艺术女神》,他对上海的感情、爱心和慷慨大度都呈现在这幅巨作精品中了。当时我特地赶到丁先生贝弗利山庄的住所和创作的大宅,拍摄了他创作时的资料。看到他冒着酷热,匍匐在地上创作,我十分感动。汗水渗透了他的T恤,他满脸都是汗水,累了,坐一会,抽一支烟,喝一口水。为了观看大画的效果,他还需不时地登上梯子。我真的有点心疼。我问丁先生:“累吧?”他回答:“璟璐,这张画,我拼了。”
当巨作终于完成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欢呼了。丁绍光的慷慨捐赠树立了一个良好的风气:以艺术家的公益行为显示出他的社会责任心。从此,公共艺术的概念也借助《艺术女神》广泛地传播了出去,渐渐进入了政府官员、普通百姓和艺术家的意识中。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