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稀缺性决定其市场向好
“书札”在西方被称为“最温柔的艺术”,其范围很广,包括日记、便条、跋语、题签、笔单、随笔、贺词、首日封等。在古代,写字用的小木片叫“札”,写于竹上者称“简”,写于布帛和纸上者称“帖”。近两年此类拍品最著名的,可谓是2010年嘉德秋拍上王羲之《平安帖》,以3.08亿元天价成交。而近日,即将在北京匡时上拍的“南长街54号藏梁启超重要档案”特展在多地展开巡展,更是让文人书札成为萧瑟秋拍中的一抹亮色。
此景在深圳也发生过。一个月以前,深圳兰亭拍卖在五洲宾馆举行首拍,其主推的拍品之一,便是李苦禅写给友人白涛女士的私人书信,全套80幅。该拍品从600万起拍,经过多家逐鹿,最后以761.6万成交。而1958年书法家沈鹏等人写给陈瑞昌的毕业留言便笺,也从1.5万起步,一路喊高,最后成交价为5.376万元。
“文人书札的最大特点,是它们能真实反映文人的为人品性,记录了文人的生活点滴和同时代的信息,因此具有历史意义。且书札中的书法、绘画也具有艺术性,跟一般书画相比,它们具有多重价值。”深圳兰亭拍卖副总潘健告诉本报记者,“且这类书札具有唯一性,都是孤本。在通讯还不那么发达的年代,书札曾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但大多数人不会像对待瓷器、书画那样重视书札,因此大部分书札都在历史中散佚,现存下来的数量并不多,而具有收藏价值的珍品更少。这便是这类拍品价格高居不下的原因。”
虽然文人书札最近几年才在国内“火”起来,但记者从《中国收藏拍卖年鉴》(2012年版)(下简称《2012年鉴》)中了解到,名人书札作为一个重要收藏门类,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早已形成气候,如爱因斯坦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关于原子弹的信件,1987年在纽约苏富比拍出了22万美元;哥伦布描写发现美洲大陆的信,1991年在伦敦佳士德拍出了44万美元;而在1994年,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以3080万美元的价格拍得一份达·芬奇的科学手稿,缔造了“最贵图书”的神话。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