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卖场上,文人信札异军突起
0条评论 2012-11-13 10:09:42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梁婷

2

小圈子藏家保证市场秩序

深圳藏家王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往来于国内各拍场,其主要“猎物”便是近现代的文人书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还自豪地展示了他最得意的拍品——近现代著名学者刘半农批注的一本古代典籍。该书以多种色笔标注,反映了一代文学家、语言学家严谨的治学风范。

“虽然文人书札具有很高的艺术、学术、历史价值,但是目前这还是相对冷门的拍品,因为收藏这类藏品的圈子很小。”王鹏告诉记者。他表示,书札里面的信息量很多,这注定了它不像书画那样仅供单纯地欣赏,而对藏家本身的素质要求很高。据他观察,目前这类藏品的固定收藏群体,在国内也就一百多人,而且经过多次“交手”,圈子内的人基本都认识。“这些人的收藏,主要是看重其文化价值,而不是其投资价值。藏品多了,就给自己出一本画册。少数人会用于圈子内部交换。如果是珍品,那么被拍走后,就很难看到它重新回到市场的那一天了。”

主编《2012年鉴》的收藏界著名学者张忠义认为,书札收藏除需要具备一般的审美和书法、绘画等专业知识外,还要同时具有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等广博的学问。可以说,书札收藏是收藏中的“阳春白雪”。这注定了文人书札的“小众”性。潘健也告诉记者,来竞拍这类拍品的人,“都是玩收藏有一定年头,不可能是新手。”

但小众也有小众的好处,王鹏坦言,圈子小反而可以互相“保护”。比如,如果几个人一起看中了同一件拍品,他们会经过协商解决,而不会在拍场上“挤破脑袋”,这无形中抑制了价格的疯涨,因此文人书札的价格目前尚属理性。“但是随着这两年人们对它们的重视,这类拍品价格也涨得飞快,都快买不起了。”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