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行:冷看古籍善本收藏热
0条评论 2012-11-21 22:41:18 来源:文汇报 作者:文汇讲堂

陈先行与周德明(左)呼吁,有志古籍研究的年轻人要有“甘坐板凳十年冷”的精神。(图片来源:文汇讲堂 戴焱淼)

陈先行与周德明(左)呼吁,有志古籍研究的年轻人要有“甘坐板凳十年冷”的精神。(图片来源:文汇讲堂 戴焱淼)

“上图馆藏宋本展览”不仅利用前人的版本成果,还在质疑的同时做了发展

在当前古籍收藏与保护的热潮中,无论流通、收藏、普查还是评审与发布珍贵名录,公家与私人都会意识到古籍版本鉴定的重要性。但目前各方所作的版本鉴定工作大多只是停留在利用前人鉴定成果的层面上,少有新的研究发明。

说实话,能看懂并利用前人的成果,已算是入门了,但在当今拥有互联网这类便捷工具的时代是不够的。以最具影响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为例。这是一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成就最高而享誉海内外的公藏善本书目,凝聚了前辈专家们的心血。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编纂时,作为大型联合目录,有781家单位向编委会递交了138471部书的卡片,许多单位买不起复印机而无法提供书影,经眼原书更属困难,要求其准确无误,神仙也做不到。所以,如果我们现在有看到原书的条件而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一味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作凭据,可能前辈也不会原谅我们。

在政府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的当下,图书馆界如不能对版本学的发展有所贡献,那是有愧于藏书、有愧于先辈、有愧于这个时代的。

上海图书馆在2010年9月举办了馆藏宋本展览,这在大陆是首次。上图为此可以说准备了整整58年,举办这次展览,对促进古籍保护工作,提高人们珍视文化遗产的意识是很有意义的,展览的价值还在于为人们留下了一本《上海图书馆藏宋本图录》。该图录采用藏书志与图版相结合的做法至今尚不多见,它在鉴定版本、考订源流、区别相关版本异同等方面皆作出探索,凡遇与前人研究抵牾者,则客观提出疑问与见解,不蹈袭陈说。上图领导让编撰人员摆脱俗务,专心用了7个月时间编撰,由于功力有限,或许所作的研究尚不成熟,学术界未必都认可,但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助于版本鉴定研究,还能较为扎实地培养鉴定版本的专门人才。因为,历代雕版印刷发生的现象在宋朝都已有所反映。

投资者须懂书才有更好预期回报,图书馆和私家藏书要力争多为读者所用

出现“古籍热”是好事情,但只有对古籍的文献与文物双重价值有全面认识,此热才能持续。在市场上,有些人将古籍等同古董,只想做投资。其实如不懂文献价值,即便做投资,也会很盲目。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可谓名闻天下,其引为自豪的藏书并非宋元版,而是明代的地方志与登科录。今天看来,这是十分珍贵的独家专藏,可在400年前藏书楼建立时,这些书极为普通。我们不得不佩服其老主人范钦的眼光。在当代,上图收藏了大量家谱与清代朱卷,顾廷龙先生等前辈慧眼识宝,人弃我取,使之聚沙成塔,成为上图的特色专藏,读者受惠良多。

图书馆界也有对古籍的价值认识不足或片面的情况。有的只强调古籍的文物属性,忽略甚至无视其文献属性,只强调保藏,不让读者利用,书如不能利用,保护还有什么意义,还侈谈什么弘扬传统文化?有些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想接触,却也受种种限制,那如何培养鉴定版本人才呢?作为公共图书馆,要有“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认知与气度。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抢救保护东南濒临散亡的文献,沪上张元济、叶景葵等爱国人士毅然出书出钱,创办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使大批学者受益。解放后,他们将25万余册古籍全部无偿捐给国家,倘若现在以保护为名不让读者利用,公藏私有,何以面对先辈们在天之灵?

当今有藏书家拿出珍贵藏品提供给公家办展览,令人敬佩。我希望不久的将来,藏书家们能独自办展览,其中有的善本诸如《锦绣万花谷》等,可作为中华再造善本出版,形成公私合作的生动局面,那么,当前的古籍热、古籍保护工作就显得更有现实与历史意义。

2月26日下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陈先行登上兔年首期文汇讲堂,与对话嘉宾、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及在场听众共同探讨“古籍善本收藏热”。

 


【编辑:徐婉娟】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