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韵——2012西藏当代绘画邀请展暨学术研讨会现场
编者按:2012年11月14日下午,由《东方早报》和上海嘉源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藏韵——2012西藏当代绘画邀请展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美术馆四层会议室举行。
本次会议以“从神本走向人本——西藏当代绘画艺术现象探讨”为主题,就西藏当代绘画的发展沿革和艺术家自身的创作经历等内容展开了探讨和交流。会议由上海嘉源海文化发展艺术总监林少雄主持,韩书立、李小可、次旦久美、李知宝等参展艺术家和左良、余友心、王镛等特邀评论人出席了会议并做主要发言。
林少雄:咱们开始,下午因为嘉宾云集,所以我来做一个客串。今天我们开这样的一个研讨会,现场嘉宾除了各位参展的艺术家,还有上海油雕院的院长肖谷先生、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左良先生、大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姜振庆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艺术评论家王镛先生、西藏书画院韩贺民先生、上海嘉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国伟先生。今天研讨会的主题是“从神本到人本——西藏当代绘画研讨”,我们的话题可以广泛一些,希望各位踊跃发言。我们先请韩书力先生给大家简单的介绍几句关于西藏当代绘画发展的脉络。
韩书力:各位老师、各位专家,我觉得我们来讲,我如果说错了请我们的老师和专家,还有我们艺术家朋友给我补充和指正。应该说西藏和平解放到现在正好61年了,反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在祖国的大家庭里面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关注、关照、支持和照顾。
我们说的再具体一点,西藏的美术事业,也不断地取得进步,取得发展。我个人是1973年到西藏工作的,到今年也39、40个年头了。改革开放到今天也是30多年了,我个人认为,西藏当代绘画的足迹,或者是说它的两个时间段,一个就是文革前,即50年代初解放军进藏到文革前这一段,这一段是祖国内地很多的专家、艺术家,特别是赵永平先生等等一大批前辈艺术家们先后从祖国内地走到西藏高原来体察、观察、表现当时的西藏社会脉络的步伐。像董先生、潘先生的作品,我们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温暖的,我们在审美上也能够得到一定的满足。这是一个脉络。
那个时候西藏本土的艺术家由于宗教、习俗的原因,更多的还是在传统的题材、形式、手法里面游离,来完成佛与天国内容的描绘和接续。应该说也有创新,也有摸索,这个时候我觉得特别要提出安多强巴老师,他现在已经故去了,也是班禅的老师,应该说都有一些很好的表现。在西藏传统绘画的创新,创作意义上,安多强巴老师和希罗老师举起了改革创新的旗帜。与其他的50多个民族一样,改革开放前都受到了一些烈火的煎熬。但是随着我们的改革开放,随着我们政策的进一步的落实,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我们可以不提,忽略过去。就是说,西藏的第二代画家就是我这个年龄段的画家,如次仁多杰、桑达等等这样的画家,包括第三代的画家计美赤列、巴玛扎西,这一代他们赶上了好的时候。昨天我特地介绍了我们朱涛老师,我们第一届西藏美协的副主席,朱老师也是第一代画家,他是1959年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以后到西藏歌舞团工作。西藏文联、西藏美协在全国的美协中是筹备时间长,真正成立时间比较晚的。虽然在文革前就开始筹备,蛋到1981、1982年才真正成立。朱老师依靠的电话,完成了西藏歌舞团的筹备,包括服装设计,背景、幻灯片等。那时候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决定了西藏本土画家摸索的状态。包括长期像我们内地过去的外来户,我们的生存和工作的状态就是那种不尴不尬的感觉。
如果说朱老师、安多强巴老师是西藏画派的第一代画家,像我们第二代,实际上第二代我不知道余先生同不同意,我也把您安排在第二代,我们这一茬行将就翻过去了,回首残阳以寒山了。目前活跃在画坛的主要是第三代和第四代同志们,第四代画家就是边巴、次仁朗杰这些更年轻的同志。也就是说,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先后培养了四代以西藏本土化绘画为主的艺术工作者。三中全会以后,艺术家获得的艺术创作空间、观摩、表达、思绪等等都获得了非常大的扩展。这个时候不断的有外国的、海外的华裔与艺术家们,去西藏访问、交流、办展览。最有名的就是美国的罗根伯格,还有悉尼的保尔。
应该说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西藏本土的画家,跟我们从祖国内地省区其他的同志门,还有余友心同志,西藏从事美术工作到现在也近40年了。别人都是41、42岁的时候那时候都有内调一说,余先生是41岁的时候从北京放下工作、放下环境,加盟到西藏当代的美术队伍。就是我们这些人,在李修河老师的眼睛里,我们都是西藏画家,都是美术之旅的一员。不管我们是不是西藏人,是准西藏人还是什么,就是这样的一种表达。由于我们赶上了宽松的、开放的文化环境,特别是随着国家国力的增强,随着中央几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各省市包括我们上海市各界都对西藏文化事业提供很大帮助。本次展览也受到了我们地委两位副书记的高度关注,本来他们要赶过来,但是由于工作原因赶不过来了。总之,在全国人民的关怀与支持下西藏美术事业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祖国内地艺术家们也对西藏美术事业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李小可老师从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90年代、到跨世纪,将近30次走进西藏、走入藏区、走到藏文化藏族群众的,实际的感受感知藏文化和艺术,创作了大批的作品。这次展出的他的板画系列作品,也在中国美术馆专门办了一个展览,我们西藏的艺术家还专门到北京去学习和观摩。
刚才我谈的更多的是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小板块,实际在外界看来这都属于青藏高原这一整体。青藏高原在地域上既是自然的板块,也是文化的共同的板块,实际上我看也应该也属于金沙江两岸、安多,安多就是秦岭那边。多年来,也受到了周围各界的关注,像左良老师,他本人也是两次去西藏,对我们的工作也有指导。总之在去年“和美西藏美术作品大赛”这么一个比较成功、有影响力的基础上,今年蒋国伟先生、林先生、还有吴总,四次专门带团,在非常缺氧的三月底,一直到比较不缺氧的九月底三、四次深入到西藏的拉萨、日喀则,甚至到每个画家的生活环境、画室进行考察与交流。他们就是经过比较客观的调查研究、艺术考察、综合判断,最后从西藏自治区范围内选出了我们在座的几位画家。
总之,我们这些美术家带来近年来创作的一些作品,虽然有种种的不成熟,有种种的探索性和摸索性,展现到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展现到上海美术馆这样个高雅、严肃的艺术平台之上。昨天开幕以后接受上海各界观众、读者的批评、评判和指导。今天这个研讨会我们每一位艺术家,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希望得到专家与老师们认真的、不客气的指导与指教,以利于我们今后走的路更坚定一些,自信上更强化一些,艺术上更完善一些。我就谈这些,谢谢。
林少雄:刚才实际上韩先生把话题引向了下一个发言人,我一直觉得西藏绘画发展是一个动态,地域上是开放式的,不仅仅局限西藏本土,还有刚才韩老师提到的青海、康巴地区等,所以我想下面请左良先生给我们讲一讲关于他对西藏当代绘画的想法。谢谢。
左良:我是青海来的,昨天早晨我很早就到美术馆去了,在外面看了这个展览的布置,我觉得“藏韵”这个命名是非常有诱惑力的,也非常的切题。
西藏几十年来是国外各界人士都广泛关注的,中国的美术家和艺术家人士都普遍地向往这样的一个圣地。西藏当代绘画展以“藏韵”来命名,必然会吸引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更多的观众来参观。 这个恰当的命名就是展览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开局。仰慕西藏的人会对西藏有很大的好奇心。我们昨天下午举办了一个隆重的、热烈的开幕仪式,开幕式上观众都非常的热烈。青海与西藏,同处在青藏高原的板块。青海在青藏高原的东面,西藏在青藏高原的西南部。青海和西藏这两个地域其实一直以来就有非常明显的联系,黄教的总司宗喀巴就是我们青海。而创建了另外一座喇嘛教的名萨的统建人叫三罗喇嘛,他就是西藏人。宗喀巴和三罗喇嘛都是同一代的人。他们这两位大师一个是从东面到西面区域,从青海到西藏,后来成为黄教的宗师。现在班禅喇嘛和达赖喇嘛的老师就是他们。一位是从西藏到青海来修行,当时青藏高原很混乱,三罗喇嘛用他在宗教的影响,说服政府、说服了青藏高原地区,就归为明朝的版图。皇帝就给三罗喇嘛修了一座寺院,它是以北京故宫为版本缩小的一个形式,它就是跟皇宫的太国监是一样的。三罗喇嘛被明朝称之为惠师,这是一件非常罕见的寺庙。
美术方面而言,刚才韩老师也提到了,西藏美术家的协会主席安多强巴,年轻的时候从青海到西藏献艺,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给达赖喇嘛画了很多的公共的壁画。还有老一代的艺人都是从青海赴西藏献艺而终身留在了西藏。我们美术方面来说,1988年青藏当代画在美术馆展出,被誉为当年美术馆有影响的展览。上世纪80年来以后,西藏多种多姿多彩的艺术创作扬名海内外。艺术界多次在国内国际众多的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进行过艺术交流,和当地的文化艺术事业,对维护伟大的国家的利益,做出了无可取代的显著的贡献。西藏美术业,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画坛全体崛起,为伟大祖国、为青藏高原、为雪域各人民赢得了荣誉。
我作为生活工作在高山厚土上的同行,一直以来以自家人关注西藏当代美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关注西藏美术界朋友们的成长和成就。由于人微言轻,虽然不能跻身西藏美术界成为一员,本次应邀专程来上海参加“藏韵——2012西藏当代绘画邀请展”的活动,会见了韩书力、余友心、计美赤列、巴玛扎西等老朋友,又结识了一大批新朋友。昨天我在展览中见到了巴玛扎西、计美赤列等藏族美术家,以及邹晓萍、古冰等一大批内地美术家的作品。特别是看到李小可先生的板画特别激动。昨天我是上午由工作人员从后门领进展厅的,进去以后首先看到的就是李小可的版画。本来我以为是藏族的艺术家的作品,看到作品名才知道李小可的作品。我以前一直觉得小可的画都是水墨画,题材多老北京的胡同等,但是这次看到西藏题材的版画,我觉得非常的震惊。昨天在开幕式上王镛老师的即兴发言讲的非常好,很有共鸣。小可老师和王镛老师都是著名的画家,我以前也在不同的场合见过他们,也打过招呼,主要是拜读他们的作品。当时虽然见过,打过招呼,实际上并不太了解,直到本次展览才真正的认识了李小可老师和王镛老师。
西藏当代的美术事业蓬勃繁荣,首先我认为得益于改革开放30年政治清明、社会飞速发展、文艺繁荣复兴、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与得天独厚的资源,这是天时和地利,人和更是事业成功决定性的关键元素。西藏美术家协会在韩书力老师的带领下,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勤奋工作,培养出了一批藏族画家为主的,特别能干的美术人才。如果以安多强巴老师这样的老艺人作为西藏解放后的美术代表第一代,以及韩书力老师代表的第二代画家已经成为美术事业的攻坚。现在一大批60后、70后、80后的第三、第四代的画家,通过美术院校的专业训练,藏族青年画家已经全新的登上了我们的画坛,正接下我们美术事业的接力棒。
大家都知道,“雪域藏迹”是非常成熟的艺术。首先要服从弘扬佛法的需要,藏传佛教艺术的题材、形象、表情、体态、姿势等,甚至包括一些背景和器物,都是要依据佛像来做的,不能随心所欲。艺术家们认为是一种修行的方式,绘画雕塑的过程本身就我等同于宗教,一件作品从起稿到完成,自始自终要遵守佛教的程序,他们以弘扬教育,满足群众的需求为根本,艺人们个性的流露,才艺的创造只能是在画面上线描、配色、背景、图案等等有限的有所表现,这个给画家的宽裕度是很少的。新一代藏族艺术家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各方面都高于他们的前辈,但是他们对西藏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于宗教的虔诚,以绘画作为信仰跟他们的前辈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富裕幻想的感觉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构成了佛教、现实、当下、人间的沟通。这一艺术特色在西藏藏族画家作品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我在巴玛扎西和德珍的作品中感受最为强烈,我与巴玛扎西相识也有20多年了,但是交谈不多,由于我们两个人都不太爱说话,主要是从他的作品中品读他的艺术人生。
本来这个座谈会很应该好好谈谈韩书力老师,但是没有时间了,同时我也觉得韩书力的艺术成就、高尚人格和对西藏美术事业的开创性的杰出贡献,已经是人所共知,已经不需要我多嘴了。一位土生土长的北京青少年,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当年能够想方设法的得以放弃美术家普遍羡慕的中央美术学院留校任教的地位,自觉自愿的及其真诚的为西藏高原美术事业奉献了40多年。当时北京已经给他了房子,已经在工作了,他趁杨老师出国去了,他悄悄的就通过中央美术学院的争取到了西藏。所以我在这里建议,我们大家热烈的鼓掌表达我们对韩书力老师的敬爱之心。
同时我个人要对各位参展的艺术家表示中心的感谢,对“藏韵——西藏当代绘画邀请展”的承办单位上海嘉源海公司表示感谢。
【相关资讯】
【视频】“藏韵——2012西藏当代绘画邀请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
编辑:张长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