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月结束的香港秋拍中,书画行情仍以中国近当代大师作品为龙头。在佳士得书画专场,东莞买家强势出击,将包铭山、刘益谦等拍场大鳄击退,以超高价夺得徐悲鸿数件精品。沉寂多时的广东藏家为何逆市反攻?他们抱团出击的战略布局是怎样的?书画藏家、广州市艺术品行业商会会长石金柱,亲眼见证了当日广东藏家与包、刘两位大鳄“撕杀”的战况,他说,广东藏家已错过了上一轮艺术牛市的历史机遇,痛定思痛,正蓄势奋击力挽狂澜,以基金、机构等模式运营投资拍卖市场成为主流。
东莞藏家年前即以基金模式运营投资名家书画获益巨大
收藏周刊:今年秋拍的佳士得徐悲鸿小专场情况是怎样的?
石金柱:徐悲鸿小专场的拍品,包括一批徐悲鸿在上世纪40年代初创作的喜鹊、梅竹、立马等题材,上款都是“铎宣五哥”。当年,徐悲鸿到马来西亚募捐抗日,就住在这位藏家家里。这个家族兄弟五个很友好,最小的一个被称做五哥,他不仅为徐悲鸿提供资助,还为他引荐商人,帮他筹资捐款。当时他就画了几张精致的画送给五哥。这些画传承有序,来路清晰。尽管今年的市场行情低迷,但是仍然有这样的精品受到追捧,拍出高价。事实也证明,大家、名家的真品精品最具抗跌性。
收藏周刊:据说当时竞争很激烈?
石金柱:是的,就说这张只有5平方尺的徐悲鸿梅花吧,刚开始时都是包铭山、刘益谦等拍场大鳄与浙江的几位拍卖行老板在争,到了500万元,所有的外地买家都退出,来自东莞的刘老板、卢老板等几位藏家在争抢,从500万元拼到落槌价850万元。落槌价950万元的《立马图》等一批徐悲鸿小专题的书画作品,也是广东人在买,这反映了本地买家的心理、业务水平和对市场的把握都成熟了。对于企业家、老板来说,书画收藏的最大吸引力仍然是其高额的投资回报。
收藏周刊:广东藏家为何会集体错失了上一轮艺术牛市的历史机遇?石金柱:是广东人务实和保守的观念使然,只停留在区域里,不敢冒险,抱着小富即安的心理,没有像北方的大资本和基金那样进入全国范围内进行投资循环。广东藏家的蓄势奋击力挽狂澜,也算是痛定思痛吧。东莞的藏家早在年前已经以基金运营的模式,投资名家书画而获益巨大。
利用出版社和拍卖行投资运作成本不到1亿,最后卖到5亿
收藏周刊:这批东莞藏家在这次徐悲鸿小专场强势出击,有怎样的底气支撑?
石金柱:去年,他们在翰海举行“碎金集”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专场,以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一线大家为主,当然也包括一些广东的名家,结果全场以5亿多万元成交,在去年的市场高峰期体现了最高的价值。而他们的成本不过8千多万元。
收藏周刊:您当时有买吗?
石金柱:我没有买,行家都喜欢买生一点的画,就像从一些大藏家里一直收藏的名家墨宝这类的,不喜欢买经过多次炒过的货。
收藏周刊:那买的都是什么人呢?
石金柱:多是一些新入门的有钱人,他们不太懂行,喜欢找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做顾问,那么这些专家就介绍到同是文物系统的“翰海”去买,就像当年的广东藏家,都喜欢到有广州市文物总店背景的广州艺术品拍卖公司去竞投,觉得这样更保险,对私营拍卖行有顾忌。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