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佛教艺术品收藏年
0条评论 2013-01-07 11:04:50 来源:文物天地 作者:阮富春

2012年:“佛教艺术品收藏年”

2004年至今,佛教艺术品的专题收藏、拍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纷杂到专业的过程,行情从大起大落到平稳发展。记者有幸侧身其间,耳闻目睹了这一进程的诸多事件。今年这一领域的发展尤其令人注目,一位从业者戏称今年是“佛教艺术品收藏年”,概括性点明了今年的重要性。

据记者观察,今年佛教艺术品收藏、拍卖市场没出现2006年Speelman收藏金铜佛像拍卖的天价热潮,也没有出现像2007年北京市场金铜佛像拍卖行情的暴涨,但是,八年市场的发展与成熟,收藏者藏品的积累和沉淀,如今迎来了成果展示期。西藏、云南、北京三个地区先后出现了规格、层次较高的私人收藏展,以及佛教艺术品收藏活动。

6月9日,“‘海外回流西藏文物展’研讨会”在北京尚仕雅集会所召开,格勒博士、陈庆英、熊文彬、杰夫·沃特(Jeff Watt)、罗文华、胡国强、王家鹏、黄春和、谢继胜、宁强、巴诺等海内外著名佛教艺术学者、专家对展览的展品进行甄别和论证,展品涵盖藏传佛教不同时期的重要金铜造像、唐卡绘画以及法器,许多展品是汉藏文化交流的珍贵文物。

7月25日,这个备受西藏自治区政府、西藏自治区博物馆、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及佛教艺术品研究、收藏人士重视的展览在西藏博物馆揭幕,展出了来自国内个人、团体收藏的39件金铜佛像、39件(套)佛教法器以及23件唐卡,共101件(套)佛教艺术精品,出版了《海外回流西藏文物精粹》一书。这是目前所知国内首次在公立博物馆举办私人收藏藏传佛教艺术品主题展,展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学术水平受到了广泛关注。西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达瓦扎巴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国内收藏的很多精美的西藏文物艺术品,大部分是近几年陆续从海外拍卖会或者其他途径购买回来的。这次展览是两岸三地收藏家重要藏品的一次汇集,意义重大。”“一件佛像、法器不仅具备常规意义上的价值,而且是来自不同地区艺术的结晶。它们也承载了藏族与中国其他民族长期交流、融合的文明成果,或印证了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

8月20日至26日,由云南省文物局、云南城投集团、云南省文物总店、云南典藏拍卖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12大理‘佛都艺苑’佛教文化艺术品节”举办。依托大理深厚的佛教文化资源,开展的鉴定培训、讲座、展览、销售、拍卖等一系列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为打开西南地区佛教艺术品的交流活动打下了基础。佛教文化艺术品专题拍卖会上拍近600余件拍品,让收藏者开阔了眼界。著名佛教艺术学者张永康、黄春和及一西平措在活动期间举办讲座,对藏传、汉传、南传佛教艺术品时代和工艺特点,造像的鉴赏与鉴定,以及当前佛教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状况做了系统介绍,对促进西南地区学者的研究和收藏起到重要作用。

9月22日,知名收藏家邢继柱的私人收藏佛像展——“吉金成瑞 宝相庄严——瑞宝阁藏金铜佛像展”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160件(组)藏传佛教造像,系统展现了公元7世纪至18世纪喀什米尔、帕拉、尼泊尔、西藏西部、西藏中部、明永宣宫廷、清康熙宫廷、喀尔喀蒙古、清乾隆六品佛楼、清乾隆宫廷、清代内地等造像艺术。学者评价邢继柱收藏“藏品精良,且多从世界各地搜集、拍卖得来,流传有绪。”记者现场粗略统计,展品中至少85件佛像来自世界各地著名拍卖公司的拍卖会。邢继柱介绍,他将藏品提供给北大学者进行全面的取样分析,展出的每尊佛像都经过合金成分和铸造工艺分析,为此还特别出版了《鸣鹤清赏——瑞宝阁藏金铜佛像》一书,为鉴定提供客观的依据。

10月22日,“第5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汉藏佛教艺术研究所与故宫博物院、西藏文化博物馆等单位联合举办,三天的会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邀请到了东西方三十余所高校、博物馆等文化研究单位的教授、学者参会、交流、讨论。

据主办方介绍,汉藏佛教美术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由我国学者发起,在五年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学者大力响应,成为了藏学界和艺术史界的国际例会。论坛能坚持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每次论坛结束后都会认真编辑出版其论文集,为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存留特定时代的客观面貌。

10月25日至27日,为期三天的第二届“佛教美学·十月论坛”也在北京落幕。论坛由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西藏文化博物馆、首都师范大学藏汉佛教美术研究所共同主办,北京尚仕雅集承办。数十位东西方佛教艺术学者、专家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记者有幸受邀观摩,论坛吸引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更得到了收藏爱好者的青睐,与会者众多。专家们围绕佛教美术发表了精彩的演讲,黄春和、康柏娜、熊文彬进行了佛教绘画方面的演讲,佛教造像方面则有艾米·海勒、大卫·威尔顿、罗文华、伊恩·奥尔索普等学者作学术报告。此外,简·凯西、凯伦·维森伯恩分别发表了题为《4-12世纪印度的中国佛教朝圣者》《收藏品题记中的伪作》的演讲,观点鲜明独到,通过具体而微观的佛教艺术品,探索佛教美学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本质价值。论坛围绕佛教美学的价值,多角度讨论佛教艺术品的宗教、艺术、历史等意义,挖掘佛教美学的魅力和精髓,对于佛教艺术的研究、保护和收藏具有深远影响。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