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惑:明清宫廷造像为何依然是市场主流
自2004年至今,明代永宣宫廷造像、清代康雍乾宫廷造像一直是佛教艺术品拍卖的主流,这一点到今天仍然没有重大变化。市场变化的是,由于2006年秋拍以来明代永宣宫廷造像价格的高趋,精品价格动辄超过千万元,品相略差的也要数百万元,在这样的行情下,买卖双方都极为谨慎。
有行家指出,2008年市场出现调整以来,永宣造像交易表现惜售。一方面是因为永宣造像有曾经创下的价格作为衡量标尺,另一方面是永宣造像所达到的工艺水准及其有限的存量,对佛教艺术品专题收藏者而言,永远是一个高品位的象征,但对价格的承受能力,以及对行情的把握度,成为永宣造像行情的制衡器。当前的现状是,拥有者期望价格能达到最高点,拍卖公司为维护品牌价值及利润,没有合适的买家,不会轻易上拍,而缺少者则希望能在最合理的价位购到。在目前经济形势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永宣造像的交易现状将会维持一段平稳期。
清代康雍乾三朝的宫廷造像近几年来涨幅非常明显,带纪年款或者刻有佛像名的宫廷造像尤其受追捧,五年前价格在五六万元的佛像,如今价格多大20万元左右,精品的价格远不止此。
近年来市场上有一种说法是,与海外市场追捧高古佛像相比,内地市场追求明清造像显然低了一筹。行家指出这种说法过于片面。当前佛教艺术品绝大多数为海外回流品,从来源看,不存在明清宫廷造像品味低,高古造像品味高之说。缺乏对实际情况的客观分析,难以触及市场的真实性。佛像艺术品在纽约、伦敦市场成专题的拍卖约在1995年前后,内地1995年以后佛教艺术品也经常出现在拍场上。天津、沈阳两地的国营文物店,及天津、北京的拍卖公司在90年代对这一门类的艺术品收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3年以后随着内地艺术品市场迅猛发展,带动了国际市场上的佛教艺术品热潮。现今几大市场上,佛教艺术品的购买者以华人为主流,过去那种以欧美人士为主的状况早已改变。
明清宫廷造像之所以成为市场主流原因在于:明清造像相比高古造像数量大,容易满足市场需求。试想,高古造像的存量极其有限,很难形成专题收藏。欧美之所以收藏了相当数量的高古佛像,其因是发达国家的收藏起步较早,而中国藏家,即便是台湾、香港藏家,涉足收藏也多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起步较晚;其次是明清造像的品种、造型丰富多样,多数采用鎏金工艺,具有现代人评价艺术品的完美外观;另外,明清宫廷造像具有宫廷艺术品的风格,与其他同时代的工艺品具有艺术上的时代相通性,容易为收藏者所理解和接受。北京古玩城专营佛教艺术品的刘先生坦言,“抛开知识层面的问题不谈,仅就高古造像本身的情况看,已经足以说明问题——高古造像多数指元代以前的造像,这类金铜造像大部分体量小,鎏金者保存多半不完整,虽然价格不高,但是来源、传承清晰可靠者并不多见,可遇而不可求,要想收藏一定的量,时间会拉得很长。现在即便是纽约、伦敦拍场上,高古造像出现的几率也很小,一次拍卖会通常只有数件,有时甚至一件也没有,这样的量怎么可能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反倒是国内市场,近年来回流品中常见高古造像。”高古造像不被内地藏家关注这种现象早已不存在,不少收藏者一直在购买高古造像,唐卡亦如此,相对而言,高古佛像是那些资深藏家追逐的焦点。
因此,正确认识明清宫廷造像之所以会成为市场主流的原因,对认清佛教艺术品市场的趋势有重要作用。有收藏者认为,永宣造像与永宣瓷器一样,都是出自同一时期的宫廷艺术品,而佛像的价格一直没有达到永宣瓷器的价位。同样,清三代造像与清三代瓷器亦然,当前价格在两千万元以上的清宫佛像少之又少,而同样价位的清宫瓷器比比皆是,道光瓷价格都已超过千万元。而就近8年的拍卖来看,佛像的存世数量远远低于瓷器。这还仅仅是佛像方面,唐卡、法器等佛教艺术品常见的其他形式,目前的价格更低,今年最贵的一张唐卡在纽约才卖到170余万美元,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佛教艺术品的前景如何,似乎不言自明了。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