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工场到零艺术中心,名称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初衷和梦想的改变,而只是希望在当下的浮躁氛围中为艺术留下一脉芬芳,希望能够以更为专业更为宽广的视野和胸怀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创新和繁荣,这也是零艺术中心的的全新定位。
作为国内首家以雕塑艺术为发展方向和研究目标的艺术机构,零艺术中心旨在通过对当代雕塑史的全面梳理、对艺术档案的系统整理和对艺术数据库的开发来推动当代雕塑艺术的研究、收藏、展示与推介。自设立以来,曾无偿资助过许多刚从学院走出的青年艺术家做展览。
很难想象,在当下到处充斥着投机、功利、虚假繁荣的艺术市场氛围中,还能有这样一处完全公益的艺术扶持机构。也许是李象群的教授身份和学者情怀,零艺术中心始终与学院结下不解之缘。通过持续不断地对学院艺术的关心、推动与支持,为当代艺术界发展新生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一个民间机构,她是学院艺术与社会沟通的桥梁、纽带和平台,为当代雕塑艺术的民间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零艺术中心在2005年举办了第一次展览——《临界》,这次展览并没有很明确的目的性,只是希望以此为艺术家们提供一个自由的交流场域和对话平台。2005年中国当代艺术正面临一种新的背景、环境和氛围,大家对于展览并没做很清晰的界定,所以《临界》是带着懵懂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一种新的观念实验。
有了新的审美体验之后,我们常常会试图寻找超脱旧经验的新事物。《临界》之后,又在《各玩各的》中实现了一种先锋性的思想实验,对空间完成了重塑。正如策展人顾振清在文章中所说,“ 美术馆是否可以成为空间实验场,取决于各种各样的填充物。美术馆填充物可以是一种观念转换的结果。比如艺术家可以把美术馆的功能作临时置换,换成一个游乐场、一座军营、一个政治祭坛、一间大课堂,只需对症下药,移植各种不同社会属性的填充物就可一逞。‘0工场’实验艺术中心是一个替代空间,所谓替代,主要是替代美术馆的空间功能。而且,任何一个替代空间都有成长为美术馆的可能。那么,‘0工场’实验艺术中心完全可以实施美术馆填充物的实验。‘0工场’寓意为一张白纸,从零开始。因此,任何艺术实验都可能为‘0工场’加分。”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