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当代雕塑的零艺术中心
0条评论 2013-01-18 16:05:26 来源:新浪收藏 

2007年的《突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锐艺术展》是零艺术中心的一个转折点,这次展览虽然与当年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o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以及“青年艺术100”的性质都相同,都是挖掘新锐艺术家的潜质、呈现新锐艺术家的创作状态,为青年艺术家搭建平台。

李象群多年以来坚持“把学院的艺术推向社会”的艺术理念,让学生的作品从学校走向社会,将象牙塔内的展览摆到社会上来,打破了学生的作品只能在学校展览的常规。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著名教授,李象群发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和市场的整个创作链条中没有相互衔接的中间环节,所以零艺术中心在《突围》的展览中其实是在做一种推动的尝试,但在这种尝试中,这个缺环需要很大的衔接力量,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只有集合更多的力量才能为学院与社会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和平台。

展览的名称”突围“也意在实现一种新突破。李莫唯对于《突围》感触最深的是中国美术馆在此次展览中收藏了学院新锐艺术家的7件作品。这既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肯定,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种新的希望。而对于当时的798艺术区来说,中国美术馆进入798收藏作品,还尚属首次,这对零艺术中心来说也是极大的鼓励。也是从此次展览开始,李莫唯认定了零艺术中心展览的学术性方向,开始把推动年轻艺术家发展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这种担当和自信也让零艺术中心的影响越来越大。

2008年的展览——《集》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以及鲁迅美术学院三个院校的提名展。“《集》的作品均选自三所艺术院校的雕塑系师生,以及毕业于此三所院校的高材生,这也是值得人们关注的一点。汇在《集》里面的作品,具有较大的美学价值和学术价值,是比较全面地反映当代中国雕塑艺术形态的一次呈现和展示。相信它会引发人们对中国现代雕塑艺术走向如何向良性方向发展,以及雕塑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等重要问题展开新的思考,也会带来新的启示。”在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的文章中这样提到,“《集》或许可以理解为当代中国雕塑界的集结号。”

通过这次展览感受到了青年艺术家的生存困境。“一次展览对于年轻的艺术家的推动力量是很小的,很多优秀的雕塑艺术家在从学院步入社会的过程中,面对生活压力时往往会选择放弃,这让我觉得特别可惜,所以我特别希望我能把他们拉回来。也是在这种现实中让我发现零艺术中心需要作为一种持续的推动力量把优秀的艺术家推到他们应该有的位置。”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