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艺术品投资中的“潜力股 ”
0条评论 2013-01-21 11:17:51 来源:瓷库中国  

清雍正 •掐丝珐琅双鹤香炉

清雍正 •掐丝珐琅双鹤香炉

2011年6月,在巴黎佳士得珐琅器拍卖中,一对清乾隆掐丝珐琅胡人像以652.8万欧元创下新的世界纪录,而之前,1.1亿港币买一对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9072万元成交一对清乾隆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多穆壶,2090.32万元一件铜胎画珐琅彩黄地牡丹雉鸡图盖盒,1140万元一只掐丝珐琅莲花纹酥油茶盖缸……。掐丝珐琅,逐渐成为艺术品投资中的“潜力股”。

10年的时间,国际国内的拍卖场上这些一掷千金的世界纪录,以一种最直观的方式,把传说中的“珐琅彩现,必见天价”在我们面前放大到了极致。

掐丝珐琅市场的繁盛可追溯至2004年纽约秋拍,清乾隆铜胎鎏金掐丝珐琅火盆以123.9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23.83万元)成交。到了2005年香港秋拍,清乾隆掐丝珐琅莲花纹酥油茶盖罐更以1076万港元成交。2007年,巴黎佳士得推出的首场阿米扎卡家族收藏珐琅器专拍,是中国铜胎珐琅器拍卖的分界点,原因不仅在于此场拍品创造了新的拍卖纪录,更重要的是此场拍卖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珐琅器专拍。

铜胎珐琅、掐丝珐琅,这些拗口的名称或许会让人觉得疑惑,那么,换个名字。景泰蓝,你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呢?

珐琅器风行明清宫廷,身份高贵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器,是珐琅器的一种。掐丝珐琅起源于古代波斯,虽是“舶来品”,传入中国后逐步本土化,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明宣德时期已有相当成就,至景泰年间达到高度繁荣,因当时釉料多呈蓝色,故有了一个响亮优美的中国名字“景泰蓝”。数百年来,景泰蓝一直是海内外追逐的收藏品珍宝。

掐丝珐琅制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严格、成本较高,其技艺一直被皇家所垄断,为皇室和达官贵胄独享。经专家研究,我国最早的掐丝珐琅实物为元代制品,存量稀少,弥足珍贵。

明代景泰蓝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铜体略显厚重,故造型仿古青铜器较多,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颜料,色彩深沉而逼真。

进入清代,宫廷成立了造办处,有专门设计制作景泰蓝的作坊,工艺水平更上一层楼。特别是乾隆时期,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皆达到新的高度,掐丝珐琅成为宫廷艺术品的代表。

清宫所用珐琅器分为陈设和日用两大类。从皇帝家宴饮食用器的材质,可以看出珐琅器属于皇帝专用。由此显见珐琅器皿在正式宴桌上,其象征性的地位远比瓷器及金银器尊贵。

技艺亟待传承,投资势头看涨

近代以来,由于国门大开,掐丝珐琅开始大量出口。除官营作坊外,民间也出现了一些有名的字号,曾获得如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这样的大奖,掐丝珐琅名声大振。

从民国时期从宫廷走向民间期间,掐丝珐琅一直处于徘徊发展阶段,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政府的扶植,掐丝珐琅技艺一度兴盛,工艺大有提高,造型多样,纹饰品种繁多,数十年间成为我国对外交往中的重要礼品之一。2006年5月,景泰蓝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对于艺术品投资者来说,面对着处于上升期的掐丝珐琅器,一定要慎选,因为仿品甚多。在购买之前一定要学会货比货,学会去伪存真。民国时期的掐丝珐琅不失为投资者的选择之一,虽不如明清珐琅器珍贵,但一些技艺的失传,使得这个年代的珐琅器价值上升空间较大。古玩中的“潜力股”,珐琅器的前景不可小觑。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