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风行欧洲三百年
0条评论 2013-01-25 13:10:21 来源:文物天地 作者:程庸

\

清朝蓝釉瓶

\

清朝青花盖罐

\

清朝青釉竹节笔筒

在国际贸易史上,中国陶瓷长期扮演国际贸易硬通货的角色。源自波斯语chini(中国的或中国人)的china(瓷器)随着中国瓷器在世界的传播,成为与中国(China)密不可分的双关语。

距今两千年前的汉朝,中国陶瓷已向周边邻国传播。唐朝开拓了丝绸之路,中国陶瓷西传至阿拉伯地区,再抵达欧洲。宋元时期,又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陶瓷流布东南亚,最著名的外销瓷是西亚诸国订制的青花瓷。明清两代虽行闭关锁国政策,但郑和下西洋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国家殖民者通过新航线向东方扩展势力,贸易往来并未中止。从17世纪起,中国瓷器向欧洲大量输出,延续了近300年,品种之多,数量之巨,影响之广,是世界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

有国人以为,外销瓷是迎合外国文化需求的产品,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故收藏价值偏低。其实,明清时期的外销瓷在中国陶瓷史和经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外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有些新工艺试用和创新于外销瓷生产过程中。外销瓷与茶叶一起,保证中国数百年的国际贸易出超地位,缓解了银荒。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刘军女士估计,此间流入中国的日本白银和美洲白银约6亿两,进而深刻影响了社会变迁及民众生活。从收藏价格衡量,原是欧洲奢侈品的外销瓷,目前拍卖价格多在数万元,少量在几十万元;相当部分外销瓷是欧洲皇室贵族定制,艺术品收藏市场尚不多见,拍卖价格达几百万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瓷器传播海外,为人类饮食文明的提升起到了伟大的推动作用。饮食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饮食器皿的优良,而中国通过外销瓷的方式给世界提供了优良的瓷器器皿。外销瓷中的元青花瓷器“鬼谷出山”故事图大罐2.3亿元的价格曾引领明清瓷器价格的提升。

在缺乏优良的餐饮器皿的情况下,欧洲人见到中国的瓷器之后,欣喜若狂。常用金铜镶嵌装饰,既表示对中国瓷器的赞美,也显露了欲拥有中国瓷器的渴望,于是有关中国瓷器的贸易发生了。当代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最具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德国学者洛萨?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1942-)在著作《万物》中,考察了17、18世纪世界市场形成及瓷器的生产状况时,认为中国人的生产方式使他们能够支配国际间的贸易,也改变了世界陶瓷业的历史。此外,还将看到西方如何努力地追赶中国。
 
欧洲人大量吸纳中国的瓷器。西方学者做过统计,单单从有记录的数字中可知,开始的两百年,从中国进口到欧洲的瓷器数量达1.37亿至1.44亿件。从文化交流的过程看,欧洲则经过这样一些阶段:进口、模仿、变种、创新等过程。即从完全进口、模仿中国瓷器,到部分模仿部分自创,最后的自我创新,建立新品种。这是文化交流的通常模式,也符合文化人类学的观点,一种文化的传播,像投石池中,激起水面微波,由内向外层层扩散。而一个国家接受一种外来文化,则是由外区推入内区,由外到里逐渐消化吸收的。

清末民初的中国学者吴宗慈在《江西通志考》中说:“始由朝鲜学制,渐达于东西各洋,诧为瑰宝,经营仿造,乃克有成,较之华瓷,终有不逮。往者,该镇工匠,曾赴东瀛,见其诣力未深,爽然若失。外洋各国,亦自以为弗如也。”“外人初来中国,初则见有佳瓷,不惜重金购去,精美者一瓶一碗贵至数千金,既而自募良工,刻意仿造,虽其式样古雅,终未逮中华。”文中,很清楚地描绘了亚洲邻邦、西方国家模仿中国瓷器的情况。

以中国为师的模仿

向欧洲传播的中国瓷器,通常被称作外销瓷,描述外销瓷,也必须描述欧洲如何仿造中国的外销瓷。

英国收藏家和古董商朱迪丝?米勒(Judith Miller)在《西洋古董鉴赏》说,商人们把中国陶瓷带到阿拉伯世界,培植了当地的陶瓷业,并对后来西方的陶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那些已经受到中国陶器影响的锡釉陶器,随着阿拉伯人对西班牙的入侵而流入欧洲,促进了欧洲锡釉陶的发展,锡釉成了欧洲陶器最常用的装饰手段。锡釉陶在意大利被称为马约里卡锡釉彩陶,在得到中国陶瓷的启发后,于15世纪迅速发展,艺术家们在陶瓷上施展才华,进而形成装饰性很强的陶瓷艺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后,马约里卡的陶器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展。英国陶瓷学者罗宾?希尔德亚德(Robin Hildyard)在1999年出版的《欧洲陶瓷》一书中认定,制造商们于16世纪末开始生产的马约里卡陶瓷,是那些运送中国陶瓷的葡萄牙商船提供了最早的模子。16世纪,意大利锡釉陶的重要产地法恩扎,成为意大利的陶都,并向欧洲其他国家传播制陶艺术。中国陶瓷传入欧洲前,欧洲人日常使用的就是这类锡釉陶器。

受中国青花瓷的影响,意大利陶瓷遂出现了模仿中国青花瓷的势头,在这过程中,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立下了汗马功劳。1295年马可·波罗从亚洲回到威尼斯后,在他的日记里记录了瓷器的存在,并大为鼓吹瓷器的好处,于是意大利人产生了寻找瓷器法术的尝试。在寻找瓷器法术的运动中,美第奇家族带了头,在佛罗伦萨近郊卡法乔罗建起了陶窑,又在佛罗伦萨的另一处鲍博利公园建窑,仿制中国瓷器,成为欧洲第一家生产软质瓷的工厂。据统计,在1575年至1587年间试制出63件瓷器,都被记录在案。笔者在英国阿莫希林博物馆拍摄的这件青花瓷,被该馆认定是这一时期的产品。美第奇家族模仿的青花瓷从造型、釉色上看已经十分逼真。这件藏于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波特博物馆的美第奇青花瓷,与上面提及的阿莫希林博物馆的藏品为姊妹产品。玻璃质的胎,是白色法恩扎陶土与玻璃混合而成的漂亮的软胚,再涂上烟雾状图案的蛋壳釉。这也成了欧洲第一个用湿粘土做成的软质瓷。这个软质瓷粗看很像中国青花瓷。再看这一个收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美第奇青花瓷壶,也是生产于1575年-1587年这个时期,壶柄、流都类似中国瓷的器型,纹饰也颇似中国的缠枝莲,只是在细部表现出欧洲的纹饰特点,如流与壶柄的根部。大都会博物馆对这件瓷器如斯评介:“由进口中国青花瓷而得到灵感,美第奇大公弗朗西斯科建立了瓷器工厂,所生产的瓷器是至今保存最早的欧洲瓷器。”

美第奇瓷是欧洲仿造中国瓷器的先驱。意大利试制的陶瓷虽然取得了成就,但由于缺乏技术上与材料的知识,他们以沙子、玻璃、水晶沙、黏土等烧造而成,自然不可能产生出坚硬透明的瓷器。软质瓷使用的材料非天然,而是人工合成,故又称“人工瓷”。

法国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受意大利马约里卡锡釉陶的影响,从生产初级的铅釉陶转变为锡釉陶。之后,法国也加入了欧洲模仿生产中国瓷器的队伍中。这个时期,国王路易十四(1638—1715)不仅收藏中国瓷器,还把中国瓷器装饰的元素化入宫廷建筑设计中。在凡尔赛宫,为情妇蒙特斯潘(Marquise de Maintenon,即曼特农夫人,1635-1719)修建了特里亚农瓷宫(即中国瓷宫)。此宫的装饰设计大量采用中国青花瓷白地蓝花风格,之后其他国家的宫廷也大量出现类似的装饰风格。特里亚农瓷宫的墙面用材,皆为鲁昴(Rouen)瓷厂生产的低温软陶,经不住时间的拷打,过了不久,软陶开裂,屋顶渗水。陶瓷专家罗宾在《欧洲陶瓷》如此描述:屋漏偏逢大雨,蒙特斯潘失宠,瓷宫终被拆除。

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宫廷已经出现用陶瓷替代银器等金属器皿的状况,到了路易十五,为了让宫廷全方位地使用陶瓷,强制下令把宫廷、贵族家中所用的金银器全部熔化另作它用。可见中国瓷器对他们的影响。熔化银器的命令促使法国窑厂大量生产釉陶器(还没有能力生产瓷器),于是专门生产锡釉陶的纳韦尔窑、鲁昴窑、香堤伊窑、利摩日窑等扩大了生产规模。这些窑的产品纹饰具有巴洛克风格,其形成来源于中国瓷器的工艺,器表往往描绘着中国蓝(即青花瓷)的装饰纹饰。鲁昴窑之后成了法国最著名的窑厂。在当时的人们眼里,单纯的青花风格比彩瓷装饰更加优美。随后法国风行洛可可风格,而洛可可风格的来源之一就是中国元素,因此,鲁昴窑产品充满中国趣味。鲁昴陶厂艺术家的秘密仿制曾经法王路易十四的秘密授权,鲁昴陶厂也成了欧洲早期模仿中国瓷器的先驱。在众多的法国窑厂仿制热潮中,塞夫勒窑厂也是其中最著名的,又由于是皇家窑厂,所以地位隆起,其起初的装饰风格多数来自中国样式,并与罗可可风格融会一体,塞夫勒瓷器最凸出的特色是发明并使用了粉红蔷薇色(玫瑰红)。这是一种新发明的彩绘用色,是受清朝粉彩的启发,但比粉彩更加艳丽与华贵,它也非常适合当时流行的洛可可风格。塞夫勒窑厂在法王路易十五(1710—1774)著名情妇蓬巴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1721-1764)倡导下,1738年成立,1759年成为皇家陶瓷厂。开始烧造的是象牙色软质瓷,到了1767年用瓷土烧造硬质瓷。塞夫勒瓷器工厂位于巴黎郊区的塞夫勒城堡,所生产的产品集中了以往陶器的优点,构图严谨,色彩富丽堂皇是其特征,特别是施以金粉,更显示了皇家瓷的气派。塞夫勒皇家瓷喜用金粉勾勒,喜用宝石蓝作底,法国专家米罗万诺维奇这样描述,这是受中国瓷器绿松石色彩装饰的影响,很受法国上流社会的青睐。

荷兰人在模仿中国瓷器的过程也起到急先锋的作用。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马六甲海峡俘获了一条葡萄牙的货船,船号为克拉克,船上满载着中国青花瓷、漆器与丝绸。荷兰人把缴获的货物带回阿姆斯特丹,把中国瓷器拍卖,引起很大反响。从此,荷兰人以致整个欧洲称这种明晚期类型的中国瓷器为克拉克瓷,这是一个著名的陶瓷事件。英国收藏家朱迪丝考证,克拉克瓷对欧洲陶瓷业的发展具有第一波的影响力。荷兰小镇代尔夫特窑厂大量仿造这类中国瓷器,代尔夫特遂成为模仿中国瓷器造成很大影响力的小镇。也可以说,中国瓷器传入欧洲,就是这个小镇掀起了模仿中国瓷的第一个高潮。早先的代尔夫特釉陶纹饰往往按照明朝晚期流行的青花瓷图案,如森林奔鹿图、亭台楼阁、山水仙女等,装饰技法多以中国装饰常见的开窗形式。那时之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大量此类图案形式的瓷器。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