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陶瓷传播欧洲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一个模仿、变形、摆脱、创造的过程,同时产生了另外一种现象。作为“受影响国”的荷兰,产生了代尔夫特中国风格的陶瓷(或称釉陶),这代尔夫特陶瓷又传播影响英国等国,如产生了英国的代尔夫特陶瓷。这种现象,姑且称之为“重生”。之所以要模仿荷兰代尔夫特窑生产的青花陶瓷,英国专家朱迪丝认为,主要原因是大多数英国人用不起中国进口的青花瓷,只有富裕阶层才能享用这类中国奢侈品。英国代尔夫特陶瓷比荷兰代尔夫特陶瓷粗硬,胎体更粗厚,表面覆盖着的釉料充满蓝色、粉色的瑕疵,不如荷兰代尔夫特陶瓷画法优美细腻,18世纪后期,英国韦奇伍德奶油色陶器流行,英式代尔夫特陶瓷生产才逐渐衰退。
之后英国发展了锡釉陶生产,这是受荷兰代尔夫特窑的影响,而代尔夫特窑的瓷器生产是模仿中国青花瓷,可见英国的锡釉陶生产源头又来自中国瓷器的影响。英国是陶瓷生产大国,著名陶瓷艺术家约翰·德威特(John Dwight,1637-1703)在17世纪下半叶烧造出炻器(介于瓷与陶之间的器物)。另有资料称,中世纪末,德意志莱茵河畔曾烧制炻器,之后,德国、荷兰的陶工到达英国,影响了当地的炻器生产。炻器的烧造过程不同于一般的陶瓷:炉温在1200°C,把食盐撒在器物上,食盐中的钠分子变成硅酸苏打,再与器物中的氧化铝化合,形成玻璃质的釉覆盖器物表面,多呈棕色、黄褐色或灰蓝色。德威特不满足于炻器,1672年4月向国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1630—1685)提出辞呈说:“英国的陶瓷器,无法与闻名世界的中国瓷器、帕提亚(波斯)陶器,以至一般称为科隆陶器的炻器相比……”这封信流露的失望,正是欧洲许多国家的担心:欧洲各国长期进口中国瓷器等艺术品,导致白银大量流失。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在研究中国瓷器生产的秘密。之后,德威特刻苦努力,致力于生产出自己的产品,力求把外国产品排挤出英国。最初的产品都有中国青花瓷的特征,即白地蓝花的图案、中国风情的题材等。较知名的是一种柳叶图案,当时的英国家庭几乎都用这类瓷盆,且英国人还假想中国人的爱情故事都发生在这类背景下,以致这类图案反复出现在瓷器的装饰中。
英国陶瓷学者罗宾把德威特的努力与美第奇家族仿造中国瓷器相提并论,是美第奇家族仿造中国瓷器后,又一个成功的尝试。德威特通过努力,寻找到可以生产瓷器的材料,与德国炼金师约翰?弗里德里希?波特格尔(Johann Friedrich B?ttger,1682-1719他出生在Schleiz ,死在德累斯顿 。)发现了类似中国宜兴紫砂的石头。这种物质,类似玻璃,可以切割抛光,可以上黑釉产生东方漆器的效果,只要用这种铁红砂石替代萨克森的白色粘土,就可以制造出硬瓷器了。波特格尔最初生产的是模仿中国宜兴紫砂的红色炻器,与半宝石的碧玉质地相似,故被叫作“碧玉瓷”。英国人约瑟亚?韦奇伍德(Josiah Wedgwood,1730-1795)在研制独具特色的奶色炻器时,从技术上模仿了波特格尔的“碧玉瓷”。
韦奇伍德窑厂是英国最早采用机械化生产陶器的工厂。所生产的奶色陶器,被宫廷看中,称为“女王陶器”。约瑟亚—韦奇伍德1759年创立的“WEDGEWOOD”品牌瓷器,一直是英国王室御用瓷,成为世界上最具英国传统的陶瓷艺术象征。1769年,韦奇伍德在斯塔福德郡(这里有很多著名窑场,如伍斯特窑)建立欧洲第一条瓷器生产线,并规定,此线必须贯彻工厂制度并全面实行劳动分工。在这家工厂里,每名工人都必须是某道生产工序的行家里手,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观念。德国学者雷德侯发现,韦奇伍德建立这条瓷器生产线的灵感来源,却是熟读了“瓷器间谍”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弗朗索瓦?泽维尔?昂特雷柯莱(Francois Xavier d'Entrecolles,汉文名殷宏绪,1664-1741)有关中国瓷器生产的书简。可见,英国最著名的韦奇伍德陶瓷生产与中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欧洲主要国家仿造中国陶瓷的过程中,德国人最幸运,赚得了第一桶金。当时的德国人与其他国家一样,还不知瓷器是什么,这时意大利、法国、英国人等都在试制,试图破解中国瓷器生产的秘密。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等艺术品的奢求欲不断膨胀,大量白银外流,财政支出越来越大,引发政坛动荡,上层阶级中焦虑的清醒者不少,试图尽快发展自己的民族陶瓷产业,抵制中国陶瓷等商品的“入侵”。焦虑者当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德国贵族、数学家、物理学家、医生和哲学家恩赫弗雷德?瓦尔特?冯?契恩豪斯(Ehrenfried Walther von Tschirnhaus,1651 – 1708,越来越多的今人认为契恩豪斯是欧洲瓷器发明者)。契恩豪斯思考如何制造出自己的瓷器,多次试验没有成功。之后,契恩豪斯遇到炼金师波特格尔,就资助波特格尔研究烧制瓷器。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选帝侯、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波兰文August II Fryderyk Moncny,德文Friedrich August I der Starke,1670-1733)是疯狂的中国瓷器收藏家,他不满足于收藏,还想开发生产自己的产品,眼下正好有人选,遂命令波特格尔研制瓷器生产的秘方。
欧洲人并不知道中国瓷器的基本原料是高岭土,只是到处找些不同的土来混着烧。西方各国工匠热心试验,之前的意大利和法国先后研制出雅致的米色软质瓷,但真正类似中国瓷器的硬瓷生产却诞生在德国,波特格尔就是发明人,也因此被载入史册。不过,他最初的成果是一种红褐色的质地坚硬的非陶、非瓷、非石、非土的“四不像”,被后人称为“波特格尔缸瓷”,原料是粘土和红色玄武土。1708年1月15日,波特格尔终于用七种矿物混合烧出了白色、透明的容器,这天便是欧洲瓷器诞生之日,因产地在德累斯顿北边小镇麦森,故称“麦森瓷”。
麦森瓷是用固定风格的花朵、中国风情以及汉堡风景装饰而成的,都用明亮的色调上釉。一些尺寸较大的早期瓷器则在器物上标明“A?R”的国王记号。麦森窑,一获得成功,引来欧洲人的购买热情,在经济上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此外,奥地利、瑞典、西班牙、瑞士等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加入了仿制中国瓷器的浪潮中。
另辟蹊径的创新
自美第奇仿造中国瓷到麦森瓷的诞生,跨越了一百五十年,欧洲为建立真正独立的瓷器生产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需要具体研究中国瓷器生产的全部技术。
仿制中国瓷器不是主要目的,最终要生产出自己的产品,并与中国瓷器竞争。此时,欧洲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技术使原本手工制作的瓷器能批量生产。论数量,手工肯定比不过机械化生产;论艺术价值,机械化生产却不及手工制品。但是,欧洲人迫切需要使用瓷器,已顾不得手工与否,先满足日常之用,再考虑审美需求。这个因素,当然影响了中国瓷器出口欧洲的份额。到19世纪早期,德国麦森窑、法国塞夫勒窑、荷兰代尔夫特窑、英国斯塔福德郡的韦奇伍德窑、伍斯特窑的机械化工厂已能制造美丽的瓷器,价格与质量都能与中国出口的瓷器竞争,中国陶瓷在欧洲一统天下的局面渐渐改变。
有人说近代以来,欧洲陶瓷超越中国陶瓷,而笔者认为流行的认识有误解成分。中国未能搭上工业革命的列车,经济产业结构仍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清末民初,中国陶瓷业停滞不前——尽管如此,中国手工制瓷业已达世界巅峰。英国韦奇伍德瓷,法国塞夫勒瓷,德国麦森瓷,荷兰代尔夫特瓷,日本萨摩瓷、九谷瓷和伊万里瓷,朝鲜半岛的高丽瓷等名窑是在模仿、学习中国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手工产品质量无法与中国比肩。目前,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价格不及中国古代手工瓷(或者说艺术瓷)的几十分之一,即是明证。
欧洲制瓷界意识到,手工制瓷不可能超越中国,于是,另辟蹊径。所谓的另辟蹊径,也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英国等欧洲国家通过技术革新产生出机械瓷,瓷器艺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机械瓷更精致,但与古代手工艺术瓷是两码事。对将实用功能放在首位的今人而言,很欣赏这些欧洲名瓷,而中国机械瓷逊色太多,以致人们产生错觉:中国瓷器被欧洲人超越了。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