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新闻发布会,胡晓媛(左一)、段建宇(左二)、策展人与外滩美术馆馆长回答媒体提问
段建宇
出生于1970年,现生活和工作于广州。她的笔触,色彩,很奇怪地把我们引向一个说不清楚的、有点恼人的境地,她的画唤起我们意识中一个日常生活无法触及的边界,但又如此准确地唤起了我们在当代中国生活的感觉:活力四射、俗气四溢,也许,挥之不去的“俗气”本来就是我们在追逐现代性过程中的结晶。
段建宇的绘画作品受邀参与的展览包括:开放的肖像,民生美术馆,上海,2012;“怀念”中日韩当代艺术展,首尔文化中心,2011;中国中国中国!塞恩斯伯里视觉艺术中心,英国,2009;向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广州,2008;中国欢迎你—欲望,斗争,新身份,格拉茨艺术馆, 格拉茨,2007;拾发,Para-Site艺术空间,香港,2006;广东快车—第五十届威尼斯双年展,2003;暂停—光州双年展,光州,2002;等。段建宇也是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最佳艺术家奖的获得者。
胡晓媛
胡晓媛的作品有着一种细腻到近乎偏执的对完美形式的追求,在她的装置和绘画中,对艺术的重新审视以较为具象的方式被表达,从关于意义和概念的辨证里抽离出来,联系着她从日常事物中获得的微妙体验。初期创作如《我的》(2004)、《送不出去的信物》(2005-2006)、以及获邀参加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的《那时光》(2006) 等均制作复杂,所选取的材料如头发、旧布、盲文等本身往往具有丰富的情感指代,以抒发个人意志为主;从2008年的《静音》、《夏至》和《木》系列开始,她有意识地与之前的创作方式拉开距离,重新审视物与形之间的关系,进入到对语言形式的冷静探索和反复实验中。及至个展“胡晓媛”(北京公社,2010)时期的录像装置系列,她的视觉表达趋于成熟和轻松,呈现出更加明确的个人风格。
胡晓媛1977年出生于哈尔滨,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她曾受邀参加过的重要展览包括“麻将:乌利·希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展”(瑞士,2005)、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德国,2007)以及第二届新美术馆三年展(纽约,2012),是当下最受关注的中国年轻艺术家之一。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