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展览的出版、实践与想象
0条评论 2013-02-04 11:03:28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冯钰

OCAT展览2013“惯例下的狂欢——以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为案例”艺术家草图

OCAT展览2013“惯例下的狂欢——以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为案例”艺术家草图

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OCAT)将于2013年1月26日至3月26日同时举行两个展览,一是“捕捉——以OCAT出版为主体的思考”,重新观看、思考和呈现深圳OCAT自2005年创办以来所构思、编辑和出版的出版物(展厅A)。二是“惯例下的狂欢——以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为案例”,该展览以深圳OCAT作为中国当前语境下的典型机构实践的模式,讨论机构和艺术实践的共通问题(展厅B)。

刚看到展览的主题与前言的时候,很容易把它们理解成深圳OCAT这一艺术机构在自己成立8年之际的自我回顾性的文献展。实际看到展览之后感觉却有些出乎意外。前者虽然围绕着这一机构本身所编辑的出版物在讨论,但也的确提出了许多引人思考的问题,比如出版物与展览、研讨会之间的关系,包括讨论出版物本身所涉及的当代艺术作品与研究、写作、翻译和史料之间的关系问题。后者立足于OCAT曾举办过的一系列艺术家个展相关资料,用一种半想象式的方式回顾并且向公众分享,试图向传统的机构—策展人—艺术家之间的主客关系提出挑战。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两个同时在AB展厅进行的展览,构成了同一思考的AB面。

A   围绕展览,我们为什么要出版?

几乎每一个比较严肃的展览,都会出一本配套的出版物——有时候叫做画册,有时候叫做作品图录,有时候除了作品之外还加上评论与研讨成果。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今天印刷出版一本画册或者图录已经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可是,究竟为什么要做这些出版物?

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是记录或者保存。展览总是有时间限制的,总会有结束的一天,展览也是有地域性的,大部分观众无法亲自去异地看展览,这时候一本记录了参展作品的画册就成了不错的记录与传播方式。但是这也许还不够。这也是OCAT的年轻策展人方立华与李荣蔚思考的起点。

前不久在广州时代国际单位开幕的“亚现象”未来展,也带来了很厚的出版物——不是一本,是三本。第一本涵括了所有被提名的青年艺术家作品,第二本收录的是展览中得到呈现的作品以及评论,第三本是围绕展览进行的研讨与论文集。这种时候你不可能再把这些出版物看作传统意义上的画册。出版物不再依附于这个展览,它们可以独立于展览而存在,是对当下艺术生态观察的结果也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那么,OCAT为什么要做出版?OCAT对于出版工作有什么样的认识?

在方立华看来,作为一个艺术机构,OCAT的工作重心反而不是在视觉展览的呈现上面,而是在研究和出版上面。OCAT的首任主任黄专曾经提出:“展览是研究的结果。”OCAT多年来一直秉承着的宗旨,就是以研究的态度,或者理论的态度来看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因此,它不是首先考虑需要一个展览,然后再去组织展览和出版,以及讨论会,它是先考虑开展一些研究的工作,然后再考虑展览应该如何呈现。而这种研究工作其实和出版的工作是同步进行的,因为出版物是呈现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展览不是简单地把艺术家的作品填充在一个空间中,它必定是依据一定的思想逻辑来形成的一种视觉呈现。”因此,方立华得出的结论是:“出版物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思想表达的平台。”于是“我们的讨论对象其实也已经超出了OCAT 出版物本身,而回归到对于当代艺术出版物的问题上来。”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