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之谈
龙泉博物馆:
延伸产业链
强化造血功能
从2000年真正开始涉及收藏,到第一次举办明清家具与艺术品联展,龙泉博物馆用了整整6年。近几年来,龙泉博物馆的发展重心,是依托古镇灯饰行业,从多样化的展品逐渐转变为以古灯收藏为主力展品。
在龙泉博物馆的入口处,放着一尊灰陶彩绘飞凤博山神灯,这是龙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博物馆创始人蔡美娟告诉记者,这个原本为一位朋友所有,而朋友并不打算将其卖掉。最终她只好用黄花梨家具跟十几万元将这尊神灯换回。
累计过亿资金的投入,大大丰富了龙泉博物馆的藏品。而在大力结合产业文化的同时,龙泉博物馆还将产业链进行适当延长,逐渐涉及关于博物馆的纪念品、书籍等,意图打造出更加强大的内部造血能力。
蔡美娟透露,龙泉博物馆将在已出版的三本《古龙轩藏品录》之外,每年出版一至三部专著,并将形成5—10名骨干专家团队,团结周围5—20名各类收藏与专业艺术创作队伍。
■无奈心声
蜜蜂博物馆:
几年倒贴数百万
如今“奄奄一息”
在中山,若论及科普教育,做得最好的民间博物馆当属蜜蜂博物馆。
与许多低调的民间博物馆不同,从2001年3月开馆,蜜蜂博物馆就经常性地参与各方面的科普活动,宣传蜜蜂对农业、生态、农作物、果树等增产增收、品种改良的作用。通过参观学习,让青少年探知蜜蜂王国的奥妙,学习蜜蜂“勤劳勇敢、团结协作、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
为迎合在校学生的兴趣需求,馆内还特别补充了大量的妙趣横生的卡通图文,以促进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蜜蜂知识。并筑造了一个蜜源植物园,园内种植了近百种显花植物,让人们直接地观察蜜蜂采蜜、采花粉活动。
为了更加广泛地普及蜜蜂知识,蜜蜂博物馆对学生的参观门票进行了大幅优惠,对困难学生及老人实行免费参观,对学校实行经常性的赠票活动。
然而,在做足了科普教育之余,由于经营收入不甚理想,用博物馆负责人刘先生的话来说,蜜蜂博物馆已经是“奄奄一息”。刘先生坦言,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公益机构,民间博物馆理应纳入文化产业的扶持范围。但近几年中山对这方面的扶持力度甚小,不少民间博物馆接二连三倒闭。剩余的民间博物馆寥寥可数,经营也是举步维艰。
“这些年运营博物馆,我已经倒贴了几百万元进去,但如今依旧无法将它很好地经营下去。民间博物馆的生存,真的急需政府的大力扶持。”刘先生叹气道。
【编辑:徐瀹槊】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