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拍油画与当代艺术行情观察
0条评论 2013-03-15 15:27:05 来源: 文物天地 作者:秋 水

\

常玉 上世纪40年代《盆菊》3314万港币 香港佳士得

2012年秋拍油画与当代艺术行情观察:追本溯源与市场变奏

数据显示的动荡与泡沫

去年8月,笔者曾指出“油画市场行情动荡依旧”,春拍中的动荡涉及到了早期油画、写实油画以及当代艺术版块,尤其当代艺术行情动荡最激烈。下半年国内经济形势依旧没有明显的好转,又逢上艺术基金的出货周期,半年过去了,这一长时间的动荡远未结束,相信也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至少目前还没有发现值得乐观的依据。

需要重视的是,2012年艺术品市场的行情动荡是整个盘面的动荡,涉及到了各个艺术板块,中国书画、瓷器杂项、钱币邮品,油画及当代艺术当然不能幸免。不仅未能幸免,甚至受影响较其他板块更深,波及面更大,早期油画、写实油画、当代艺术都表现极为明显。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成交额出现了大幅下滑,大部分从业者都比较认同中国嘉德董事副总裁寇勤所说的“腰斩”。

以香港苏富比为例:去年春拍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141件拍出90.07%,成交额25478.28万港币,秋拍150件成交率为90%,成交额19171.20万港币,成交额下降六千多万港币;春拍当代亚洲艺术151件拍出72.85%,成交额21127.35万港币,秋拍153件拍出72.55%,成交额11718.90万港币,成交额下降九千多万港币。早期油画、当代艺术成交额双降,后者的降幅更大。

这样的市场背景,对于收藏者有一定影响,但投资者影响更大。引起市场大面积产生恐慌情绪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的活跃分子是以投资者为主体,也就是由投资行为所主导。大量的流动资金涌入,导致泡沫腾飞,热炒成“亿元时代”。泡沫注定不可长久,癞哈蟆的肚皮再大再鼓,肯定抗不住牛踩,谁也阻档不了历史的车轮。北京的雾霾再毒再大,延续的时间再长,终究还是可以找到治理的办法。艺术市场的泡沫依然!

有一种说法是,市场泡沫四起,不仅仅是投资者、投机者在起作用,部分不良经纪人、艺术家以及缺失了商业诚信的拍卖公司,更是市场的毒瘤,由于不良拍卖公司的盲目追求高成交额、成交天价、成交率,才出现了大面积的泡沫。

据2012年11月商务部、国家文物局、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数据显示,公布了单件超过千万元拍品的结算情况,仅中国嘉德、西泠印社、北京荣宝、北京翰海、北京诚轩几家公司名列前茅。其中,中国嘉德129件已结算69件,17件尚未完全结算;西泠印社27件已结算20件,3件未完全结算;北京诚轩6件已结算5件,1件未完全结算;北京荣宝9件已结算8件,仅1件未完全结算;北京翰海71件已结算16件,12件未完全结算。公开结算率是拍卖公司向社会亮出的较真实的成绩单,也是一种诚意,而有知名拍卖公司不同意公布,则给人们以想象的空间。从年报公布的数据,每个人都可对拍卖公司的可信度、品牌价值作出客观评价。

艺术品毕竟有着独特的特性。寇勤指出,“是不是今天买了明天就可以卖,是不是艺术品投资就和房地产投资和股票投资,和期货等等一样,可以运用那些方式来操纵市场。”“艺术品市场投资的一些做法,是不是有一些也值得反思和问底的地方。”

经典艺术的样本性

市场调整并不可怕,相反可能倒是件好事情。

艺术评论家朱其就认为,“现在其实回到一个正常状态,不存在探底不探底的问题,2006年到2008年是非正常状态。所有价格都在飙升,现在回到一个常态化,什么叫做常态化呢?好的东西还是有人买,最近一个收藏家在找古画,说只要是真品,价格你随便开。真品还是会有人买,但是不像前几年,一流、二流、三流、四流作品全线上涨。市场进入两级分化状态,不是艺术品探底,从一百万元降到十万元,如果作品不是很好,两万元我还是不要,所以不可能说像股票市场,你探底就可以买,股票市场跟艺术市场不一样,跟房地产市场也不一样。房地产大家认为又可以买了,实际上已经降价了,人民币贬值了40%,大家预测一个社会平均价格已经到底,又是一个普遍实用的产品,所以可以购买,但是艺术品不是说探底一定可以买的。”

朱其认为,“2005年开始当代艺术成为热点,前三年拍卖会上普遍有非常不错的当代艺术品,因为前面从1985年至1995年,积累了10年的好作品没有面市。2009年以后,拍卖会推出的作品都是近两三年的,优秀作品越来越少。2005年到现在,前三年还不错,但是后三年整个拍品的质量结构有问题。”

笔者赞同朱其的观点。个人认为,就油画及当代艺术这一板块而言,当前一方面是市场上缺少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早几年上拍的部分好作品在公私收藏者手里沉淀下来了;另一方面是收藏者、市场人士对油画及当代艺术的价值评估出现了问题。中国内地市场化起步较晚,1994年以后油画拍卖才慢慢出现,2005年以前,每季都坚持公开拍卖当代油画的公司没有超过五家,市场尚未出现一套具有普遍的价值认同的标准。双重原因,所以出现了朱其所说的“后三年整个拍品的质量结构有问题”。缺少好的作品,也缺少伯乐,拍卖自然结构就有问题。

缺少优秀作品需要去发现好作品,包括过去的和当代的。怎么去发现,就要靠鉴赏能力。长期以来,国内的艺术教育或者是美术教育几乎为零。教育条件有限,美术馆展示有限,即便是身处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要看到那些在20世纪美术史有重要影响的作品,也要看机缘,多数收藏者都是从图录、画册出发学习鉴赏。这也就是为什么2013年1月19日中国美术馆举办“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能在业内引起较大反响的原因。

在家门口就能免费看到十大著名美术馆的馆藏精品的原作,这样的展览对于收藏者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而言,是何等重要的机缘。

编辑:田茜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