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群 1987年《白色森林之二》 6002万港币 香港佳士得
长期以来,博物馆、美术馆的藏品流动性差,藏品展出率低,观众难以见到。这次十大美术馆数百件作品展现出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历史和当代美术的优秀成果,可谓了解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重要展览——“遇见·上海”再现海派艺术,“苏醒时代”聚焦中国美术变迁的路径和脉络,“长安传薪”主推“长安画派”作品,“融合·碰撞”展示20世纪前半叶广东现代美术历程,“创意图像”展出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藏海报精品,20世纪北京中国画坛齐白石、金城、陈师曾作品齐聚一堂,“青春时代”展示了部分中央美院历届毕业生作品,浙江省美术馆藏黄宾虹作品可一睹大师不同时期的画风,60幅工业版画展现出了湖北工业美术的发展历程……
油画方面,李铁夫、潘玉良、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眼、吴冠中、詹建俊、勒尚谊、罗中立、杨飞云、何多苓、高小华、陈丹青等等几代最具代表性的油画艺术名家的成名作、代表作齐聚一堂,俨然是一部20世纪中国油画史。很多作品早已成为艺术经典,不仅对油画艺术的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收藏市场上的参照样本。
对于收藏者而言,经常看这些原作,对于提供鉴赏水平意义重大。特别是从美术馆收藏的角度看,绝大多数馆藏作品是艺术家的成名作、代表作或者是获奖作品,在美术史上有一定地位。博物馆、美术馆的藏品,以及他们的收藏标准,更应该是私人收藏者的标准。
当一件作品在市场上达到较高的价位时,就要分析这位艺术家在美术发展史上的地位、该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以及这件作品对于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性,最后才能探讨具体作品的收藏价值与经济价值。个人认为,对于20世纪艺术作品的收藏,越是在市场动荡、行情不明的时期,对作品综合价值的评判,更应该回归到这个基点上。在当前的市场语境下,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可谓恰逢其时,以20世纪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观的机会。
早期油画的市场认知度逐渐提高
2008年底以来油画收藏市场出现的调整,从是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调整证实了这一领域的价值观、市场观、收藏观肯定是出了或多或少的问题,有问题就需要去思考解决。要解决问题,就需要回到作品、市场、收藏者本身来找问题。
回到作品本身,就是要思考作品的艺术价值。回到市场本身,就是要认清市场的泡沫和动荡的原因。作为收藏者,要重新审视收藏的价值观念。寇勤介绍,“台北一位收藏家说,(收藏艺术品)不到五年或者十年,就不能称之为一个收藏家。”收藏者购买艺术品是抱着投机的目的,还是把它当作是投资品,还是就为了个人喜好而收藏,不同的目的决定着购买艺术品的范围、类型、价格,以及持有艺术品的时间长度。如果市场上以投机、投资为目的购买者群体数量不断扩大,劣币驱逐良币,势必挤压真正的收藏者群体逐渐缩小,甚至会被挤出市场。
不容否认的是,2003年以来艺术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使传统收藏群体逐渐边缘化,油画、当代艺术作品动辄百万元、甚至千万元,已非普通收藏者能够承受。市场参与者的迅速分层,以及参与者数量的急速减少,也是导致市场出现调整的重要原因。
鉴于此,各拍卖公司调整拍品结构,意图吸引更多的入场者。2009年以来的调整中,传统油画拍卖的调整最明显,效果也较好。北京市场以中国嘉德、翰海、诚轩为代表的几家公司的调整有目共睹。
尤其是中国嘉德,2010年就下大力气梳理早期油画收藏的市场脉络。当年秋拍推出“开拓与奠基——20世纪中国油画先驱专场”,首场61件拍出37件,成交率60.66%,全场成交额1870.96万元不够买一张张晓刚作品,但是,平均50万元的成交价,即可买到以徐悲鸿、李超士等20世纪名家作品,极大地激发了收藏者的潜在兴趣。
到2011年春拍推出第二场时,55件拍出了43件,成交率涨至78.18%,成交额6295.56万元,成交品平均价格超过146.4万元,相比首场,成交额翻了近三番。
既便是在去年市场成交额普遍被“腰斩”时,秋拍早期油画家专场还拍出了73.17%的成交率,41件拍出30件,成交额2840.04万元。李铁夫上世纪30年代的《遥望瀑布》拍至782万元,吴大羽的小幅作品《彩韵-59》以437万元创造了画家作品在北京市场上的最高价。
去年香港市场秋拍,苏富比、佳士得的20世纪油画专场成交率也普遍高于当代艺术,而且名家作品的高价上涨势头并未受阻。苏富比秋拍成交率仍达90%,常玉、朱德群、赵无极的作品成交价高居不下,上世纪50年代常玉的《聚瑞盈香》拍至3090万港币。1985年的朱德群作品《雪之万象》拍至2194万港币。
佳士得两场20世纪专场平均成交率达85%,总成交额超过5.7亿港币,较春拍约5.3亿港币涨了四千多万港币。特别晚场45件仅6件流拍,11件价超千万港币。其中赵无极、朱德群、常玉的作品就7件价超千万港币。朱德群作品表现突出,6件悉数拍出,4件价超千万港币,1987年作品《白色森林之二》6002万港币,创画家作品历年成交价最高纪录,1969年作品《第三百一十四号》2194万港币,1961年作品《第八十一号》《第九十六号》均为2082万港币。赵无极1960年作品《15.05.60》3426万港币成交,1961年作品《23.05.61》2530万港币拍出。常玉大约在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盆菊》拍至3314万港币,超过估价一倍。
赵无极、朱德群、常玉等一线名家的精品成交价并未出现太大波动,甚至像朱德群作品还创造了新的纪录。处在二线的早期各家如吴大羽、李铁夫、孙宗慰、廖继春、颜文樑等艺术家作品,开始受到了内地市场的追捧,并且有作品创造了新的高价,如吴大羽的《粉墨春秋》902万港币,李铁夫的《遥望瀑布》782 万元,孙宗慰的《蒙藏人民歌舞图》253 万元。整体看,早期油画的上拍数量、成交价均去年秋拍增长明显。
编辑: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