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美术馆“黄边站H.S.”展海报
3月16日,广东时代美术馆“黄边站H.S.”迎来其成立后首次开放工作室项目。朱建林成为第一位在黄边站进行作品展示的艺术家。作为一个全球语境中的非盈利艺术研究机构,广东时代美术馆“黄边站H.S.”以课题研究为主。这个由黄小鹏、徐坦两位本土当代艺术家主持研究工作,并聘请著名国际策展人侯瀚如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担任顾问的机构,是如何进行开放艺术家工作室的工作呢?
“黄边站H.S.”的研究员郑宏彬在接受99艺术网编辑采访时表示,其实“黄边站H.S.”的性质可以是多面的,如今比较突出的表现可分为工作坊与开放艺术家工作室等功能。作为工作坊,主要是配合时代美术馆举行的展览进行主题的探讨,因此从黄边站成立至今已经进行了7、8场工作坊活动。除了配合时代美术馆进行学术探讨,“黄边站H.S.”每年还招收6名到10名研究员,在每周的周末,研究员们都在黄小鹏和徐坦两位负责人的引导下进行探讨。黄小鹏与徐坦希望透过以讨论带动研究,因此每周讨论的题目主要涉及三个主题:艺术家实践与机构的关系及艺术家的自我实践、艺术应如何介入社会发展以及对当下进行时的展览进行点评。
“实践”一词,在近五十年来的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是非常活跃的,它成为中国政治思想与话语中的核心概念。艺术实践和其他的社会生产实践具有一个本质不同的特点:艺术家实践所关注的是自我主体性和客观现实的关系问题。
“黄边站H.S.”讨论现场
因此作为一个开放的艺术家工作室,“黄边站H.S.”邀请一些有志做当代艺术的年轻人,对艺术思想、创作实践进行讨论,探索学院常规教学以外的更理想化、更人性化和更灵活的新模式;它是一个发言现场,自我建构的学术平台,关系与概念的分析研究室。这是一个对应当下社会中的多元“潜在”的实践发生地,也是在新历史情境中形成的艺术工作坊。
而首个展示的艺术家是来自广州美术学院2012年油画系毕业的朱建林。郑宏彬表示,选择朱建林是一个偶然。朱建林作为“黄边站H.S.”的学员之一,通过对自己作品的展示,也是进行实践的一部分。朱建林在接受99艺术网编辑采访时也认为,这次展示好像是对自己进入黄边站后的一次“期中作业”。在本次的展示中,朱建林拿出了自己的三件作品:《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去上海拍部片》以及《成就》。虽然毕业于广美油画系的第二工作室,但是朱建林却擅用影像,通过事物的日常化展现或人的随性表演来让观者进入他希望呈现的感知集合。
其中录像作品《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展现的是朱建林、冯伟敬、史毅杰三位艺术家在暑假期间,于广州大学城的一个荒废的公园里度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砍了里面一百棵的竹子,带回到他们的课室,并幻想着在这片“竹林”里完成一个展览。就这样,他们在镜头面前生活了两个月,迷恋着各自扮演的角色,直到夏天结束。而录像作品《成就》是展现其父亲在退休前,向儿子展现自己曾经的工作成就之过程。朱建林表示,以前他不愿意透漏《成就》里的人是其父亲,是因为他把“父亲”抽象为一种“现实”、“环境”般的存在。当时,他觉得原来的作品描述里“家乡”这个词已经足够替代这层关系了。后来他发现,“环境”“现实”对于他而言,必须是自小跟随的,但也是伴随的。因此《成就》里的父亲也是如此。
在“黄边站H.S.”这个难以定义的空间中,使艺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而其作为开放工作室的核心在于为艺术家建构艺术平台,简言之就是培养艺术家。接力朱建林后,“黄边站H.S.”将在3月25日推出首个艺术家驻地计划,由本土艺术家史毅杰在黄边站里进行为期三周的驻地创作。而“黄边站H.S.”也将在未来的不断实践中,对开放艺术家工作进行更多有益的实践。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