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国家文物局与海关总署联合举办的“中国文物进出境管理60年成果展”,作为被文物、海关部门截获下来的上百万件珍贵文物之一,许勇翔当年从出口的瓷器柜里截获下来的这件元青花“莲池纹花口盘”也在其中。
“解放后,文物出境一贯都管得很好,一直到80年代开始,大量的盗掘,到了疯狂的程度。”陈克伦说。
陈文平、吴树等多位研究者也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近30年,国内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文物流失高潮,不法分子为了谋取巨额暴利,通过盗掘古墓葬、古遗址、盗窃文物并将其走私出国。
“中国走私的文物,已经形成国际化一条龙经营。从盗掘到走私,直至出现在国外交易市场,常常几天之内就可以完成。”《中国文物黑皮书》的作者吴树说。
据中国流失海外文物数量的不精确统计,近30年流失海外文物数量是建国前流失数量的3至5倍,中国历史唯一没有文物外流的是建国最初的29年。
“1950年代至80年代间,有的地方建立了非常完备的文物保护网络,只要在工地或者农田发现文物出土,马上一级级报告。尽管当时没有手机,但信息传递非常之快,通常当天就可以传到省里,而且就地保护起来。改革开放以后,整个文物保护网络全部散掉,而疯狂的文物价格又极大地催生了盗墓,金钱的力量真是万能。”陈克伦说。
“与过去不同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这方面的法规就非常明确,所以1950年以前流失出去的文物很难界定它是非法的还是合法的;1950年之后被偷盗出境的文物就可以说它是非法的。”
追索流失文物先要摸清底子
据现在已经掌握的情况,收藏中国流散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包括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日本出光美术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法国的法国国立图书馆、集美博物馆、池努奇博物馆和枫丹白露宫中国馆,美国的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佛利尔美术馆、纳尔逊美术馆等。
去年9月,《中国甲午战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编成66年之后首度公开出版发行。该《目录》收录中国在甲午海战失败以后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因各种原因被劫掠到日本的中国文物15245件,包括甲骨、石器、铜器、刻石、陶瓷、古玉、丝绣、书画、写经、拓本、杂项、古籍等类。大部分器物标出了高度、重量、口径尺寸、藏处以及所依据图谱的书名简称、页码。其统计办法,一是根据日本公、私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图谱、目录;二是参考中国学者如张政烺等的研究著作。
参与该书编写的谢辰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流失海外的文物应当有个统筹计划,最好国家搞个文物普查,好好地把流散在外的文物建立个档案。”
许勇翔也认为,现在我们的缺陷就是基础的收集整理工作没有做好,中国应当抓紧时间对流失海外的文物来一个摸底,并进行建档编目。“流失出来的文物数量有多少,都是什么种类的东西,现在保存在哪里?”
“我们在要求进行追索的时候,首先要全面掌握这些第一手资料,否则谈何追索?追索的态度明确没有用,要看手段灵不灵。”许勇翔说。
多年来一直有学者从不同角度都在做一些不同的调查和整理工作,这方面的著述也不少,比如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林树中从美术史的角度入手,主编了《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8卷本、《海外藏中国历代雕塑》3卷本和《海外藏中国历代书法》3卷本;上海大学教授陈文平、罗宏才从文物角度分别出版了著述《流失海外的国宝》、《国宝春秋》(青铜器卷、碑帖卷)等。
许勇翔认为这些调查比较零散和不成体系,处于初步状态。他认为流失海外文物的普查工作一定要通过国家文物行政部门统筹,并由国家文物专业人员去做这件事,“光靠学者还不够,毕竟文物的鉴定工作专业性太强,学者的研究工作是建立在专家的基础工作上。”
【编辑:徐瀹槊】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