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术价值:特殊技法渲染胡同的梦幻意境
彭英才是一位基本功扎实、绘画才能出众的画家。无论是花鸟、人物,还是水墨、水彩,都能用娴熟的技法,画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画作。几十年下来,他在画界已经小有名气,可圈子里的人谁也没想到,他会把自己的美术方向定位在“水墨胡同”上。
那些狭窄的胡同,斑驳的墙壁,灰色的砖瓦,破旧的门窗,甚至板车、水桶、蜂窝煤……都进入了他美术作品的画面。这里没有盛开的鲜花、没有可人笑脸,更没有赏心悦目的色彩。作品展现的是积淀深厚、历史悠久的民居,如同发黄的“老照片”,记录的是即将消逝的市井生活和渐行渐远的沧桑岁月。
彭英才的水墨胡同作品,没有丝毫杜撰的成分。他画的每一条胡同、每一个四合院、每一堵墙、每一扇门、每一砖、每一瓦,都来自现实存在。所以,他拒绝写意的绘画手法,而采用“工笔加素描”的技法,为的是“真实再现”老胡同的原始面貌,让每一幅作品都源于现实生活、源于城市民居发展的历史沿革。
怎样能够让水墨胡同作品在源于生活的基础上又高于生活呢?彭英才采取的是“去今留古” 的方法。即历史和文化的元素保留下来,现代的元素尽量少入画。比如,胡同里同时停放着板车和汽车,入画的肯定是板车,把汽车去掉。这样,就更增强了胡同的历史感和沧桑感,降低了当今胡同的现代元素,使胡同文化更加厚重、凝炼。
有些收藏家,青睐彭英才的水墨胡同,花大价钱去收藏,看中的是作品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而普通的书画爱好者,收藏他的作品,看中是老胡同的亲切感。通过一幅幅老胡同的画面,去追忆自己的胡同生活。历史文化也好,胡同生活也罢,一幅幅并没有什么色彩的画面,却能够拨动起这么多人的心弦,无疑体现了作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也使彭英才品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那么,彭英才成功的主要原因,到底是来自于老胡同的文化内涵?还是来自于彭英才的绘画技法呢?笔者认为,还是绘画技法的创新起到了主要作用。因为在彭英才之前,挖掘胡同文化的画家不乏其人。有的背着照相机走遍了北京的每一条胡同,拍摄了数万张照片,出版了关于胡同的专著;有的用速写的方法,去表现老胡同;有的用写意的方法表现老胡同的画面;也有的用水粉的技法,画出彩色的胡同。但,成功的范例却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并非胡同文化不够厚重,还是在表现胡同的技法上出了问题。比如,摄影中的胡同画面,只源于生活,却不能高于生活。在拍摄老胡同的场景时,那些汽车、空调、电线杆等现代元素很难绕过去;而速写的方法过于简单,只有线条,没有画面感,很难打动人;用写意的方法描写胡同,抒发的是个人的“胸中意气”,能感动自己,却很难感动别人;带彩色的那些技法,优点是能表现出胡同当今的现实,缺点是很难表现出老胡同的历史沧桑感。
而彭英才“水墨加素描”的技法,很好的克服了以上各种技法表现胡同的缺陷。能够做到既忠实于老胡同的现实存在,又增厚了老胡同的历史与沧桑的两个层面。因此,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水墨加素描”的技法,是表现老胡同的最佳载体。也许是出于这一点,彭英才的水墨胡同作品,才引起了著名写意花鸟画家、慈善家吴东魁先生的高度赞赏,免费为彭英才在东魁艺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并挥毫泼墨为彭英才题词:“书写京城胡同第一笔”。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