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英才水墨胡同的学术价值、人文价值及历史价值
0条评论 2013-04-09 17:39:21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梁山

二、人文价值:维美画面中的胡同记忆

1960年10月,彭英才出生在北京一条普通的胡同里。他在胡同里出生,在胡同里成长,在胡同里生活了40年。直到胡同拆迁,搬进楼房,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魂牵梦绕的胡同。

在彭英才儿时的记忆中,童年的胡同生活是美好的。那狭长斑驳的胡同,方方整整的四合院,才是最宜居、最融洽的生活场所。四合院里,几个不同的家庭,挤在一个不大的小空间里,虽略显局促,却融洽得跟一家人似的。无论大情小事儿,邻居都会伸手帮忙。出门可以放心地把钥匙交到邻居的手里,请邻居打理家里的事情;家长上晚班,孩子可以到邻居家里去写作业;下雨了,你在院子里晾晒的被褥和衣服,不用着急,等你回来的时候,邻居早就帮你收到屋里去了……

只要不是冬天,每到傍晚,四合院里的邻居们都各自搬出一个小饭桌,把家庭的晚餐变成了邻居间的“聚餐”,一边聊着家常,一边吃饭,那其乐融融的场景,别提多温馨了......

还记得四合院里那棵高大的桑树,每到夏天,紫红色的桑椹挂满枝头,院子里的孩子们用竹竿打落一地,躲到屋里等着灰喜鹊飞来捡食。不一会儿,满院子落满了一片灰喜鹊,叽叽喳喳的“集体聚餐”,顿时给宁静的四合院平添了几分喜气。

那时,院子里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能坐一回飞机就好了。可那个年代,坐飞机几乎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奢望。于是,每到刮大风的时候,彭英才就招呼院子里的小伙伴,一起爬到大桑树上,随着树枝随风摇摆,去分享“坐飞机”的感觉。

从儿童时代开始,彭英才就是四合院里的“小画家”了。那时候,自行车是家里的“三大件”之一,人们爱护有加,往往都在车座上罩一个座套。其实就是一块三角形的布,再砸上一个“涛子边”。彭英才把邻居的家自行车的座套要过来,用粉笔在上面画上一朵小花,让大人们用缝纫机砸出彩色的线条,座套就变成了带花儿的座套——这就是彭英才最早的美术作品。

上小学的时候,彭英才在班里美术课成绩是最好的,每次画画儿都是满分5分,很快就成为了班里板报组的成员。有一次,美术老师临摹了两张李可染的山水画儿在班里展示,少年彭英才觉得老师画得特别好,居然下课到办公室去找美术老师,要求单独辅导。老师居然答应了他的要求,利用课余时间,每天对他进行美术辅导,使他的画儿有了更大的进步……

虽然毕业以后,彭英才先后做过车工、铣工、保卫干事,其间还当了几年兵,后来又娶妻生子。但他在任何时候,从来没有放下过自己手中的画笔。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都在不停的写生、作画,非常用功,也非常刻苦。

一次偶然的机会,彭英才认识了著名画家黄钧的学生寇振,在寇振的指导下开始苦练“十八描”,使绘画的线条有了一个飞跃的进步。后来,在寇振的引荐下,彭英才成为了黄钧的学生,拜他为师,开始正规的学习绘画。在黄钧老师的指点下,苦学工笔仕女和工笔花鸟。此时,彭英才的绘画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提高得很快。

随着绘画水平的不断提高,彭英才更加热爱绘画,把它当作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更多的时间作画,他毅然决然的辞去了正式工作,步入了职业画家的行列。开始卖画为生,用自己的作品养活自己,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2003年,彭英才居住了40年的胡同开始拆迁,“大杂院”里几代人居住在一起的老邻居们挥泪惜别,纷纷搬上了楼房。住楼房的优越性自不必说,居住的条件确实好了许多,宽敞了、明亮了、干净了,夏天不热了,冬天不冷了,再也不用冒着严寒在公共卫生间如厕了。居住环境好了,可人文环境却从天上掉到了地上。上了楼房,再也没有胡同里老邻居之间的和谐相处了。隔绝的空间,使楼上邻居之间,缺少关心,甚至互不相识。

从胡同里的亲切热闹,到楼房里的隔绝冷漠,彭英才感到不习惯,感到没有人情味儿,感到没有安全感。他真的有些怀旧,有些留恋胡同四合院的生活。他拿起画笔,凭着自己40年的记忆,把原来的家——胡同里的老屋用水墨的形式画了出来,用以宣泄自己怀旧的心情。

这种怀旧的味道,首先被家人接受了。看着胡同老屋的旧貌,家人产生了共鸣,产生了亲切感。彭英才把这张画拿给一些画家朋友看,朋友觉得“很有味道,应该多做一些”。他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开始在京城的胡同里穿梭,寻找素材,写生创作。经过8年的努力,创作出一大批“水墨胡同”原创作品,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水墨胡同”风格。

2012年9月,彭英才在东魁艺术馆举办了自己的“水墨胡同”作品个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怀旧的风格,引发了怀旧的“共振”。正如著名京剧艺术家袁世海的侄子袁宝钧先生所感慨的那样:“看到这些水墨胡同作品,使我回忆起当年的胡同生活”。京城里那些有过胡同生活经历的收藏家们闻讯而来,向彭英才求画儿,说:“这才是值得收藏的好东西”。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