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价值:写实风格留下胡同的真实史料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彭英才不但了解北京的历史,更亲身经历着北京的现实。他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北京发展得太快了。他有一个最大的心痛,就是伴随着北京的发展,胡同消失得更快!
大家都知道,北京是八朝古都,三朝国都。公元1264年,蒙古人忽必烈迁都“燕京”,改国号为元,开建“元大都”。为了聚拢“人气儿”,吸引和鼓励内迁,规定:凡是迁入城内的德高望重者(不只蒙古人,还有汉族人),不但赐给宅基地,还奖励一个八亩的可以安置马匹的大院子,用房子把院子围起来,这就是北京四合院的雏形。仿照这个贵族四合院雏形,百姓的小型四合院也逐渐成长起来。除了宽敞街道之外,也出现了穿行于四合院之间的“小道”,也就是“胡同”。从1267年元代胡同出现,至今胡同的历史已有700多年。
当年元大都初建,北京的胡同只有29条;到了明代,内城有胡同900多条,外城300多条;到了清代,内城有胡同1200多条,外城600多条;到了解放前夕的1946年,北京胡同达到了高峰:3065条。在彭英才的记忆里,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北京的胡同规模基本还算比较稳定的。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的城市建设进入快速的发展时期,楼房在北京城里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随着拆平房、盖楼房的节奏加快,彭英才眼前那些一条条承载着自己美好记忆、承载着古都700年历史文化的老胡同,正在以空前的速度逐渐消失。
只有在这个时候,彭英才真正能够理解到50年代,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顿足捶胸的哭声了。那时候,北京每拆掉一座城门楼子,梁思成都要到周恩来总理面前痛哭一场,他是在为那些充满历史文化的精美建筑的灭失而痛心疾首。可是,梁思成是无奈的,他的痛哭,并没有阻挡住什么,该消失的照样消失!
彭英才更无奈,他知道自己的忧虑和痛苦于事无补。但是,他不甘心这些历史的遗迹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悄然离去,他要做些事情,他要有所作为。他手里只有画笔,他要和时间赛跑,要与推土机抢时间,要用自己的绘画留住那些老胡同最后的“背影”。
他不辞辛苦、走街串巷,去寻找胡同里每一个美好的画面。他的足迹不但遍布京城,还走访了河北蔚县的明代民居、陕西韩城的宋代民居。用自己的画笔把这些老胡同里珍贵的画面记录下来,再现在自己的画作里。即便这些胡同消失了,起码还有一些影像,起码还能看到它存在时的样子,还有那些历史的追忆。
就在彭英才苦苦留住胡同里美好瞬间的时候,有些美好的东西同步消失了。比如,他画过的一幅作品《百花深处》,画的是护国寺的大殿外景。可是,当他再次走访到这里的时候,护国寺大殿已经在一次火灾中付之一炬,永远在京城的胡同里消失了。现在,他只能通过《百花深处》这幅画作,去重温护国寺大殿的“真容”了。
这件事让彭英才很纠结,他甚至不敢再去回访他曾经走访过的胡同,因为他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他画过的胡同继续消失下去,让他的水墨胡同作品真正成为了“最后的影像”。他甚至在冥冥之中能够感觉到:这些事情还会不断发生,他的水墨胡同作品也许最终会变成他永远的痛苦的记忆。
2012年10月22日写于北京欢乐谷
【编辑:徐瀹槊】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