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涛:我对佳士得拍卖行的观察
0条评论 2013-04-15 09:54:04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季涛

季涛:我对佳士得拍卖行的观察

1997年12月,朱仁明观摩内地首场法国红酒拍卖会

佳士得拍卖行最近频上新闻头条。先是带头上调买方佣金,最近又在上海成立独资拍卖公司,下一个新闻点是不是该落到谁来做上海公司的总经理上了?由于种种原因,我接触佳士得公司似乎比苏富比更多一些。

我是1995年进入拍卖业的,对佳士得拍卖行的认识也是从那时开始。最早从书上读到的是佳士得和克里斯蒂两个名字,前者是香港译名,后者是通用的英语人名译法,我也常常把两个名字混用。如今,随着香港佳士得拍卖市场推广的日益深入人心,原来常见的克里斯蒂拍卖行的叫法已近乎消失。

佳士得第一次到内地举办拍卖预展是在1995年10月。很有意思,佳士得和蘇富比两家拍卖行好像商量好了一样,一先一后,展出时间仅相隔一天,都在北京王府饭店二楼水晶厅办展。当时协助佳士得办展的单位主要是中国对外友协,此外,我当时所任职的拍卖公司也争取到了协助佳士得办展的工作,因此我有机会可以更近地接触他们的运作,短短的几天,我增长了很多见识。

1996年11月,我参加了国内贸易部在上海举办的“中国与世界拍卖市场”国际研讨会。还记得当时自己准备的论文题目是《浅议中国拍卖业走向世界》,这篇题目现在也还很时髦吧?在会上,来自美国拍卖师协会、美国拍卖师学院、佳士得和蘇富比的专家都做了演讲。时任佳士得亚洲区董事总经理伍福梁先生做了题为《国际性拍卖行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贡献》的演讲,我记得,当时还向他提出过有关“假拍”的问题,他详尽给予了回答。

从此,我与佳士得的接触逐渐多了起来,尤其会经常在一些会议上或拍卖场上见到时任佳士得中国区首席代表的朱仁明女士、北京代表处负责人、书画专家江炳强先生,我也曾到上海美国商城404室佳士得的代表处拜会过朱女士。1997-1998年期间,我们公司做过几场有影响力的拍卖,像翡翠珠宝拍卖专场就吸引了朱仁明和佳士得香港的珠宝专家来看我们的预展;我们策划的国内首次法国红葡萄酒拍卖会也吸引了朱仁明前来观摩。

佳士得在内地的办事处比蘇富比的办事处要活跃很多,与媒体、客户、同行之间关系似乎处理得也更好一些。业内对朱仁明女士的印象非常好。她具有英国的博士学位,谦和、文雅和平易近人。她与她丈夫都十分喜爱收藏,夫妇两个曾经向上海博物馆捐赠过许多中国古瓷器,上博还以她夫妇的名字命名了展厅,我还专门去参观过。

1998年,我第一次去香港观摩佳士得和蘇富比的预展和拍卖会。在我的印象中,香港佳士得最擅长拍卖中国书画和翡翠珠宝。在展场里,我看见朱仁明女士也在瓷器专柜前笑容可掬地接待着客人。顾客最多的是珠宝展厅,一位珠宝柜的服务小姐正在帮一位中年妇人把一串串翡翠套在她的脖子上,再拿过镜子让顾客自己端详,其服务态度之亲切象女儿对待母亲,令人感动!与服务人员的笑容成鲜明对比的是,佩带耳塞——胸夹式对讲机的现场保安们的警惕眼神可称为一景。他们组成可以相互看见的无死角视线网,一丝不苟地观察着场内的每一个人,不时用对讲机互相通报着情况。展厅门前的几个警卫都手持自动步枪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有点吓人!如今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了,是不是香港的社会治安更好了?我还拿着DV去拍摄预展现场和拍卖场。有意思的是,我不知道佳士得不许可在拍卖现场摄像拍照,我刚打开机子拍了一会儿,就被几位佳士得的职员和警卫过来制止,他们围着我查验起我的身份,我只好打着认识朱仁明的旗号说事,她那时候正在委托席上代买家举牌呢!总算,他们没再找麻烦,只是提醒我不许再拍了!

在佳士得的拍卖场上,我见识了迄今为止我认为的最好的艺术品拍卖师林华田先生的主持。他是新加坡人,中国瓷器专家,时任香港佳士得总经理。他拍卖时采用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主持语言,其姿态、手势显着舒展、优雅,报价语言流畅、亲和。他的主持没有虚张声势,拿腔拿调,也没有高声调的情绪调动。尤其当他看到买家在犹豫不决是否再加价时,他总是以微笑面朝对方,耐心等待,或者有时轻轻加上一句:“还想再加点吗?”林华田与身边的英籍助拍之间也是常常用对视和微笑来配合和交流,而他报出委托席委托出价时,也习惯同时报出委托台同事的名字:“莉莲(朱仁明的英文名)电话报价5万元”,一切都那么和谐和富有人情味。我对林华田主持的评价后来也得到了佳士得公司的同事和国内一些同行的认同。说起来,比较一下当年的佳士得和蘇富比,佳士得更加讲究拍卖师的风度表现,他们永远都是站着主持;而苏富比的拍卖师则似乎不太注重姿态,常常坐着主持拍卖,其表现力和感染力就会逊色一些!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