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丝绸之路大地图(古名:蒙古山水地图)
设色绢本 手卷
59×3012cm
估价待询
展览:“丝绸之路”展览,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2011年10月。
著录:1.《鉴宝》2013年1月刊,总第72期。
2.《收藏家》2013年第4期,总198期。
3.《中国文物报》2013年1月30日,第372期。
4.《京华时报》2013年3月27日
出版:林梅村《蒙古山水地图》,文物出版社,2011年9月。
本幅地图高头大卷,采用中国古代地图传统方式“手卷式”手绘而成,纵59厘米,横3012厘米,绢本设色,原藏于日本藤井有邻馆,2002年回流到国内藏家手上。根据图中出现的嘉峪关,可知是在明代嘉靖三年(1524)明军退守嘉峪关之后,另因图中绘制的关口无“永兴后墩”(今称“长城第一墩”)图示,亦可推断绘制时间要早于修建“永兴后墩”的嘉靖十八年(1539),此图绘于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即1524年至1539年之间。此图回北京后,时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的傅熹年先生进行了初步鉴定,以为恐非清代之物,至少是明代中期以前的作品。
一、历史价值:此图为中国古代地图高峰中的巅峰之作
蒙元大明王朝是我国传统制图学的高峰期,受朱思本、罗洪先、陈祖绶等著名制图学家影响,明代使我国传统制图学走向成熟阶段。此《蒙古山水地图》则是高峰时期的巅峰之作。如果入藏博物馆,定为一级品毫无疑义。
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的《两仪玄览图》(今藏辽宁省博物馆)和《坤舆万国全图》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代的地图都是土生土长的,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地图与山水画的起源相同,地图与山水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有些精美的地图也可称为是山水画,亦图亦画的现象还是很多的。有些图明明是地图,却画着相当精美的山水画。早在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卷三“述古之秘画珍图”中就列有数种著名的古地图。比如古代著名制图学家裴秀(223~271)绘有《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他总结出的“制图六体”,即分律、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奠定了中国传统制图学理论基础。包括后来的天文学家张衡的《地形图》和虞茂氏的《区宇图》等。这里并没有把实用性的地图和艺术性的山水风景画明显地区分开来。
纵观此《蒙古山水地图》,其绘制手法,是以青绿山水画法为主体,表现出高山大川的恢弘气势,展现从嘉峪关到天方(今阿拉伯的麦加),凡211个西域地名,堪称明代陆路“丝绸之路”地图。此图与明代洪武二十三年绘的《大明混一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相媲美,是中国人在十六世纪所绘的、具有很丰富的世界地理知识的、手绘珍贵地图。
此图命名为《蒙古山水地图》,源自背面尚友堂的题签。其所谓“蒙古”,指称雄居欧亚大陆的蒙古四大汗国后续王朝,当时的中国已经是大明王朝。蒙古四大汗国后续王朝,指的是属于窝阔台汗国的“撒里畏兀儿部落”、属于东察合台汗国的“亦力把里国”、及帖木儿汗国等地区。
《蒙古山水地图》全图采用山水画的形式绘成,图中标有211个明代西域地名,地名均为方块汉字。然而,其地名并不是汉语的地名称呼,而是突厥语、蒙古语、波斯语、粟特语、阿拉伯语、希腊语、亚美尼亚语等外来语的音译地名。图中的路线图也是从嘉峪关出发,取道苦峪城西行,正好是明代从嘉峪关西行的陆路“丝绸之路”。图中的路线,与徐松在《西域水道记》记载的路线:出嘉峪关后南下疏勒河西行。
编辑:陈荷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