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图画是不分的,如果将此《蒙古山水地图》与敦煌第六十一窟中的一幅壁画《五台山图》对比,就会一目了然的。
《五台山图》是广为人知的敦煌第六十一窟中的壁画。内容是五台山全景,彩色绘就,相当精致,表现了五台山佛教圣境全貌。图中主要描绘五台山的地形和寺庙,在图的下部绘出由太原、镇州通往五台山的两道路,河流以直线描绘,山峰、寺庙、村镇、树木等均采用体形象化的山水画法,其间点缀着朝圣香客和过往行人,增添了佛教圣地的宗教气氛,建筑物和地理名称注记达百余处。从山峰、河流、村镇、路、寺、庙的平面定位、表注和地名注记。正是由于这幅《五台山图》壁画,才使得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按图索骥.找到了极具价值的全木结构的庙宇——太佛光寺。
明代地图,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图例的出现,应该是明代地图绘制的最大创新之处。罗洪先所绘《广舆图》在存世古地图中首次出现了列有山、水、道路和政区等建置的图例二十四种。
其实,《蒙古山水大地图》考量一个学术问题:如何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地图中所蕴含的历史和科学之外的文化艺术内涵,这又是古地图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首先,此《蒙古山水大地图》,画家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采用大型长卷式构图,以游走观看山水的方式表现时间上的连续性,将视觉移动过程中的连续画面统一在想象的空间中,描绘了千山万壑、江河交错的壮丽河山。如果说明代是继南宋形成了山水长卷历史上的第二次高潮的话,那么此《蒙古山水大地图》则堪与北宋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相媲美。《蒙古山水大地图》自然景色描绘得更加细致真实,用矿物质的石青、石绿上色,使山石显得厚重、苍翠,画面爽朗、富丽,色泽强烈、灿烂。画面着意刻划出自然景色,既概括地表现了山势绵亘、水天一色的浩森气象,又精心地勾画了幽岩邃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波涛烟霭等自然界变幻无穷的状态,使千里江山既开阔无垠,又曲折入微,充分显示了西亚山河的壮丽多姿。作品构图周密,色彩绚丽,用笔精细,在继承青绿山水传统技巧的基础上也有所发展。自然景色中的山峦、道路、阳光、大气、草树,虚实结合,疏落有致。古城与山水融合自然,使浩大构图犹如一气呵成。尤其成功地是作者按照作品主题和画面构图的要求,综合布置高远、深远、平远景色于一幅画面中,主次分明,变化有致。在笔墨色彩运用上,强调统一又富于变化,全幅青山绿水的鲜亮色调相当强烈,但其间又以不同浓淡和不同的色泽来渲染树石水天,形成变化多端的效果。
其次,彩绘地图无论从表现技法还是艺术形式来说,所体现的艺术价值都要更高,且此《蒙古山水大地图》为孤本,更加珍贵无比。本彩绘地图着意刻划出形象轮廓,主要还是运用青绿山水传统的勾勒法,但也融会了其它技法,如城市用界画,树干用没骨法,远山有写意用笔,山坡有皴法和点染,丰富充实了青绿山水的表现能力。在描绘对象时,用笔十分精细,一丝不苟。
最后,此《蒙古山水大地图》的处理手法是:山石先用墨色勾皴,再用赭石打底,后施青绿重彩,大胆将石青、石绿以墨骨法烘染山峦顶部,显得青山叠翠,鲜艳厚重,大面积的青绿山水,与平涂的场面形成了对比;同时用单纯的石青石绿概括简练的表现出大自然千变万化和绚烂生动的色彩。这种石青、石绿以墨骨法烘染的处理方式,是对唐以来青绿山水技法的丰富与发展,体现了当时中国画家对自然色彩的驾驭能力。
综上所述,此《蒙古山水大地图》可以说代表了青绿山水图画在明代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此图的用色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并受其支配和影响,已形成了一整套用色的理论和方法,重视色彩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应是最主要的艺术特点。自然界的色彩虽极为复杂丰富,但中国古代画家用主观性很强的青绿山水色彩来画出地图。讲究的是以尽可能少的颜色,变奏出丰富的内涵,这表现出画家对自然界色彩高度抽象的概括能力。
三、结束语
中国古代的图画以青绿重彩为表现语言,宗白华先生称之为“色彩的音乐”。此《蒙古山水大地图》正是如此。中国传统绘画逐步走向对水墨倾向的独特审美心理,是中国画家向着自然本质的追求。既有实用价值,又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本《蒙古山水大地图》虽然华丽壮观,却表现出一种质朴的气质。既取法水墨淋漓写意山水的恢宏气势,又以泼辣的青绿挥洒创立了新的青绿风格。墨与色,两者互为作用,色可助墨之光,墨亦可借色之彩,构成了古代地图的光辉乐章。
此《蒙古山水大地图》不仅仅是21世纪中国文物考古的重大新发现,而且被专家称之为唯一能与现存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中世纪世界地图《伽泰罗尼地图集》(1375年绘)、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洪武二十三年《大明混一图》(1389年绘)、京都龙谷大学大宫图书馆藏朝鲜李朝太宗二年《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1402年绘)、威尼斯马尔西亚那国家图书馆藏《毛罗世界地图》(1459年绘)世界四大地图相媲美的大地图,让人无比的兴奋!《蒙古山水地图》手卷的面世,必将推动丝绸之路历史、考古、语言和地理研究的深入,为当今中国学术乃至世界学术开辟一个新的学术天地。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