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宫廷画家绘《蒙古山水地图》
0条评论 2013-04-25 10:44:44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本地图的终点站是“天方”,即伊斯兰圣城——麦加,与明初陈诚在《西域行程记》、马欢的《瀛涯胜览》二书中的地名一致。麦加在元代时称之为“天堂”(见元末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更加佐证此图为明代地图。

此图与陈诚《西域行程记》中的从嘉峪关——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城)路段,完全一致,因陈诚最远就到过哈烈。另据图中所标识的哈烈为“黑楼”,可知与明代西域使者傅安在《西域见闻录》(书已佚,存有《公西游胜览诗卷序》)“黑鲁”同音,同一个地方。

另外,根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林梅村教授近八年的研究力作《蒙古山水地图》(文物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研究,对比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发现的宫中彩绘抄本(为明代兵部或礼部用图),并证明《蒙古山水地图》原本为嘉靖皇帝用图。

据林先生的研究:称之为唯一能与现存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中世纪世界地图《伽泰罗尼地图集》(1375)、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洪武二十三年《大明混一图》(1389)、京都龙谷大学大宫图书馆藏朝鲜李朝太宗二年《混一骊理历代国都之图》(1402)、威尼斯马尔西亚那国家图书馆藏《毛罗世界地图》(1459)世界四大地图相媲美的大地图。

二、艺术价值:此图为明代《千里江山图》典范

中国古代图画是不分家的,图中有画,画中有图,如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样。余定邦先生在《中国地图学史》一书中的第四章,阐述了地图中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及制图中的视觉艺术等,他认为“一直到清代受到西方的影响,中国地图学才完全脱离视觉与文学学科的传统,成为一门展示的学科。”

中国山水画是描写自然山川为主体,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意识。山水画是一种感性的审美作品。而古代中国的地图与山水画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中国古代地图多弥漫着绘画的气息,精美、形象、生动。在中国文化中,地图不但用来表示距离,也用于显示权力、进行教育以及美学欣赏。因此,“描述”在中国地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即对自然及人文景观以一种写生式的阐述。它同样是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可以将地图学和视觉艺术结合在一起研究此《蒙古山水大地图》才有意义。

纵观此《蒙古山水地图》,全图作小青绿,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绘制,尤其开头嘉峪关部分,山石间勾略皴,用笔细劲而块面分明,并以清淡的石青和浅浅的赭石加以渲染。树叶的勾、点染亦见疏散,敷色也清淡。作品构图采用平远的手法,重山连绵,错落有致,山间雄关萧寺,从绘画风格上,明显透露出明代中叶、吴门画派仇英的风格。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