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普遍将此作为爱国之举。如今谈起,谢辰生是少有的反对当时通过拍卖回购的人之一:“那时候兽首已经回到台湾了,就是回到祖国了,用不着再去弄了。”
而与爱国对应的是,这些兽首开始被人冠以“国宝”的称谓,并经由媒体传播开来。
回购之风以此滥觞。世人未料的是,首批的“特殊性”未能如良好所愿般就此止步,反而被作为普遍性而继承下来。
回归热潮还是高价盛宴?
2007年9月,马首现身苏富比香港预展,最后转让价格高达6910万港元。
西方很多收藏者收购中国文物的真正目的,就是再高价卖给中国人,他们的口头禅是:“将来他们一定会高价回购。”
2003年,猪首由澳门“赌王”何鸿燊捐资,“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出面向美国藏家购买,后捐赠给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至于付出的资金数目,传言低于700万港币,但一直未有确证。
仅在此前一年,“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在北京成立,据其主页介绍,其隶属于由国家文化部主管的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职责是通过民间渠道,协助政府,促成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中国。
从其官方资料来看,从当年购买猪首,到如今兔鼠二首风波,“寻访及促成兽首回归”可称“基金”成立以来贯穿始终的中心任务。
舆论的广泛传播使得兽首继续升温,“爱国论”和“志在必得”之论甚嚣尘上。剩下的兽首身价倍增。到2007年9月初,马首在苏富比香港预展中现身,起拍价6000万元,比照上回,4年溢价10倍。
文物背后蕴涵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成为了竞拍下的操控砝码。“人家是看到你一定要买,甚至志在必得,然后价格就高了。”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李晓东受访时认为,“一些人或者个别组织的爱国情怀被利用后,价格不断抬高,要赚中国人的钱。”
在反对拍卖的巨大舆论压力下,经过台湾寒舍公司现任董事长王定乾以及苏富比的斡旋,最后持有者同意转让,价格却破天荒达到6910万港元。
“拍卖圆明园到底是谁的狂欢节?”吴树是“阴谋论”的强烈支持者。在他看来,高价炒作以兽首为代表的流失文物是牟利再好不过的切入口。晚清以来,中国的屈辱史和贫穷史给了炒家以明确的暗示,这是中国人在大崛起前夜的最佳情绪主题词。以这些文物作为切入口,对方对这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掠财之战乐见其成。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