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兽首拍卖,谁在操盘百倍暴利?
0条评论 2013-04-27 09:34:40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吴达 丁补之 谢小红

2006年10月7日,一个截至当时的中国艺术品世界拍卖最高纪录被创下。内地收藏家蔡铭超在香港以1.166亿的价格将“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竞拍成功。当时人们并没有将目光过多投向这位商人。

而当此次佳士得拍卖,两尊兽首均拍出1400万欧元的天价,国内众说纷纭不知买家为谁时,3月2日,蔡铭超亮相。他说:“我也只是尽了责任,这个款不能付。”

此前寂寂无名的厦门商人蔡铭超,突然涌到了风口浪尖,一时举国皆知,将这场狂欢大戏推向高潮。

兽首“回归”,我们失去了什么?

“市场价格取代了文物的基本价值,而历史价值是什么,美在什么地方,没有人在乎”。

迎接蔡铭超的,除了赞赏,也不乏质疑之声。人们怀疑他的动机,他坚持这是一种“技术性流拍”。

连带着,为蔡召开发布会的“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在受到关注的同时也被质疑。该基金干事牛宪锋受访时曾说,“我们算是帮忙,用我们的平台帮他把消息发布出去。”

作为蔡铭超的好友,王定乾则在3月4日致函佳士得,希望“在兼顾情、理、法的考量下,我们呼吁佳士得公司最终扮演好拍卖人中介的角色,让此一事件能圆满落幕”。

国家文物局则针对佳士得下发通知,要求认真审核佳士得申报进出境文物,但“仅限于对佳士得提交的文物进出境申请行为,这并不会影响被劫掠文物回归中国”。

吴树最近则在思考这个问题:这种回购和收藏狂潮中,我们得到了什么?

迄今为止已知下落的七尊兽首中,五尊被购回,剩下的两尊,尚未有处理结果。

经济学中有术语“赢者的诅咒”,是指,在拍卖市场中,就算投标者们对标的价值的估计都是合理的,夺标者也往往不能实现预期的收益,甚至可能遭受损失。

“我们得到了什么呢?我们这个民族在这样一个全民性的大收藏中,是得的更多还是失去的更多?反正我目前觉得是失去的更多。现在是用市场价格取代了文物的基本价值,而历史价值是什么,从审美的角度,美在什么地方,没有人在乎。”

“连台湾有些出版界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问我说,假如这个市场黯淡下去是不是对保护中国的文物有好处?市场的假繁荣的后面失去的是我们真正的国宝。捞回来的很多都不是国宝。”吴树真正忧心忡忡的是,“我们现在是用买西瓜的价格把芝麻买回来了,然后再用卖芝麻的价格把西瓜卖出去了,走私嘛。真正的国宝在大量地每天地往外流。”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