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回流文物的门类构成及源流
0条评论 2013-04-27 16:32:3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龚继遂

6 改革开放以来流失的出土文物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流失的出土文物,由于种种上拍政策的限制,目前只有零星回流和私下成交。在这个混沌不明的板块中,蕴藏着巨大的危机,也潜藏着巨大的商机。改革开放30年以来,由于史无前例的基建工程和社会失序,导致了大量的文物盗掘和文物走私现象,出土文物及外流文物的总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其中流失的中国高古文物,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往往是历代文物精华,是物质遗存中的旷世绝品,有相当数量的这类流失文物,其质量和珍稀程度可以媲美国内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我们文明构成中不可或缺的物证。

无论是与明清宫廷御制艺术品相比,还是与价格高昂的当代艺术品相比,这个门类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都具有绝对的重要性和收藏价值。可惜,由于文物政策的限制使藏家对这类藏品眼中无物,市场无价,国内外的禁运和禁售政策又使这部分艺术品不能化暗为明,许多惨遭流失的旷世珍宝,由于不能进入市场流通,因此归国无门,成为文化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心中永远的隐痛。

以上6个门类的艺术回流品,可以说它们的外流形成于不同的历史阶段,源于不同的社会及文化原因,而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刻,无论是好是坏,是真是假,都在中国市场找到了出路,卖出了历史高价。更为可惊可叹的是,从宫廷重器到当代艺术,在历史的各个阶段,在艺术的各个门类,中国的艺术品都发生了先外流后回流的状况,低价售出、高价买回成了艺术品市场的普遍规律。

回顾20年以来的中国文物回流史,可以说既有成绩,也有教训,既有机遇,又有无奈,既是经济繁盛的标志,也有盲目投资的原因。20年来的文物回流,投资重于收藏,经济重于文化,热情重于理智。展望未来,如何在今后的收藏文化建设中,逐渐建立美学标准,逐步构建交易规则;如何在文物交流和文物回流中,建立自己的话语权和筛选标准,仍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命题,也是新一代收藏家的期盼和追求。

【编辑:田茜】

编辑:田茜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