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指编纂、写印于1912年前的书籍
古籍是文物的一种类型 保护要遵循文物保护法
修复一本污损古籍,通常需要24步
所用工具和纸多为国家统一定做、配发
4月24日,吉林省图书馆举行了第一届污损图书修复技能培训讲座。来自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从事古籍修复工作16年的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兰茗,现场讲解了古籍保护知识和修复技术,并组织文化志愿者学习和推广图书修复技术。
规模>>
省图书馆珍贵古籍3200种、共5万册
25日上午,记者来到了位于新民大街旁的省图书馆,通过一楼大厅左侧的大理石楼梯,来到了三楼历史文献部。办公室内,历史文献部主任关长荣正在和同事们紧张地忙碌着。据关长荣介绍,省图书馆古籍馆藏量达23万册,其中的3200种、共5万册古籍善本,极为珍贵。同时,价值更高的孤本古籍近百种;还包括18万册的普通古籍。此外,省图书馆还藏有写于1912年至1949年,具有古籍装订形式的书籍,共计20万册。
“什么是古籍?什么是善本?”在记者的追问下,关长荣说,古籍是编纂、写印于1912年前的书籍。珍贵古籍又称为善本,主要指具有较高文物价值、资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籍,通常指清朝乾隆六十年以前的古籍。
“省图书馆馆藏最老的一本古籍原本是唐朝的写本《佛说无量寿观经》,距今有1200多年历史。”关长荣说,省图书馆还藏有宋朝的《昭明文选》和明朝的《永乐南藏》,这三本古籍堪称“镇馆之宝”。目前,古籍都是各大图书馆的馆藏,在民间很难发现,只有极个别的大收藏家或许藏有。
保存>>
古籍是文物的一种 保护遵循文物保护法
据关长荣介绍,古籍保护一般分为原本保护和再生保护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对古籍原本进行妥善保存和修复;后者是对古籍进行影印或整理,对古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转移保存和再揭示,通过开展出版、缩微和数字化等工作,使古籍化身千百,永久传承。由于现存绝大多数古籍都以纸和丝织品为载体,容易受水火、虫霉、各种污染的损害,是保护难度较大的文物。由于古籍是文物的一种类型,所以古籍保护遵循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古籍保存室要达到恒温、恒湿、防尘、防水、防鼠、防盗、防虫、防紫外线等。”关长荣说,按照省图书馆的要求,古籍保存书库大门上有两把门锁,只有两名专门工作人员同时抵达,分别打开一把门锁,才能共同进入。据介绍,省图书馆古籍多装在函套里,以平放为主。
修复>>
修复一本污损古籍 需要20余道工序
24日下午,距离污损图书修复技能培训讲座开始还有10多分钟的时间,来自吉林大学等高校的50余位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早早来到现场,期待着讲座的开始。13时,53岁的李兰茗老师准时走上讲台,从古籍修复使用的工具出发,深入浅出,有条不紊地阐述了如何进行古籍修复以及现代图书的一些修复方式和办法。
如果想要把一本污损古籍修复完好,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一般拿到书,先看看它的破损情况,拍一下修复前的书影,在心里想象一下制定的修复方案,然后把它拆开,一页一页地补上。补上之后,给它压平了,再缝上线,基本上这本书就修完了。”李兰茗笑呵呵地说,听起来挺简单,但实际上工作非常复杂,细说起来得有20余道工序。
谈到古籍修复的原则,“基本坚持四条原则,即整旧如旧;抢救为主,治病为辅;最少干预;过程可逆。”李兰茗说,做到既能把污损书籍修补整齐,又能保持书籍原来的风格面貌。
工具>>
古籍修复工具多是国家统一定做配发的
“古籍修复用的工具多半买不到,都是定做的专用工具,我们用的工具大多数都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统一配发的。”李兰茗说,古籍修复的工具主要有工作台、补书板、毛笔、糨糊碗、排笔、镊子、棕刷、板刷、喷水壶、压书板、压石、起子、剪子、平头锥子、锥板、方顶铁锤。同时,还有锤书石板、箩、裁板、尺子、刀子、敲锤、针、真丝线、晾纸架、压平机等等。
说到古籍修复用纸,李兰茗表示,修复用纸种类很多,也是国家保护中心统一定做配发的。修复用纸主要有五大类,包括麻纸、皮纸、竹纸、草纸、混料纸。“修复用的糨糊是用小麦淀粉制成的。”李兰茗说,制糨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熬糨糊:用一点凉水把淀粉调匀,再加凉水调匀煮熟冷却后即可使用:另一种是冲糨糊:用一点凉水把淀粉调匀,再用开水冲搅均匀冷却后即可使用。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