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重要的齐白石篆刻资料
0条评论 2013-05-07 16:01:3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罗随祖

\

如第一册首页“我生无田食破砚”下批注:“余二十岁后喜刻印,至二十七岁时于友人黎松广处得见丁黄印谱之照本,始得门径。此印即摹钝丁也,同人称之以为乱真,即钝丁亦不能辩。”下双行注:“余不忍弃,检存之。”

第二页“砚田农”,印下批注:“摹钝丁,辛未秋检印拓存之,白石山翁自记。”

第八页“齐房之印”,下批注:“余五十岁后,往来南北一年之间,或四五次。其时刘阳亦有齐璜,与余同姓名,汤某督军,长沙欲捉刘阳齐璜,余窃恐为探子所误,遂改刊此房字,白石记。”此印应是多面印,而此处仅钤一面。

据《齐白石年谱》我们知道其在1896年34岁时,始从黎松安、鲸安学篆刻。1898年36岁,得黎薇荪自四川捡寄的“西泠八家”中丁黄印拓照本,自此对丁黄篆刻亦步亦趋临摹不缀。此“我生无田食破砚”正是其1898年摹刻黄易而非丁敬的作品。而“砚田农”原为丁敬所刻,白石摹而改“农”字字形。此印自注时为“辛未秋”,当是1931年,白石69岁。年初,樊增祥在北京病逝,早在1902年,是樊增祥为齐白石手书刻印润例:“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广以汉尺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正是这纸润例,借着樊氏的大名,向白石求印者渐众。白石感念樊氏之恩,因其去世,或因此捡拾旧作,钤谱拓存。

“齐房之印”,下面的文字记述了有关避乱往来南北,又恐长沙督军乱捉人等事,此当在1918年间,白石56岁。此前,白石在余霞岭茹家冲购了田地房产,设“寄萍堂”和“八砚楼”。1912年50岁时,分置子女财产,安心设计自己的生活。又以竹管引泉水入室烹茶,别出心裁制作全部家具陈设,移花接木,兴致冲冲。不意,家乡兵乱,就有传说:“要绑芝木匠的票”,1917年5月,应樊增祥之劝,避乱北京一年。次年春,又因兵乱,避居在家乡紫荆山下“风声鹤唳,魂梦时惊……殆及一年,骨如柴瘦,所能稍胜于枯柴者,尚多两目而能自顾,目睛莹莹然而能动也。”于是次年,被迫迁居北京,这是白石生涯的重大转折。在此三印的自批注中,使我们能够将诸多史料与此相互印证,这简短生动地记述可能就具有唯一性。

第十七页“望风怀想”下注:“五十以后刊,其刀法似裁玉如泥,可喜也”。

第十八页“苦思无事十年活”下注;“六十岁以后刊,故能有如此老实,此为刻印家之上等”。

第二十九页,页眉钤赵之谦“身健穷愁不须耻”原作钤本,下为白石摹刻赵印钤本,自批注:“此余廿四时临摹赵次闲,若自篆自刊则未能也,怪哉。今日思之是何神鬼使之然也?”又双行批注:“今将赵印拓于上,余所摹未似者,其印四边□磨去边款似损失也,白石七十一岁记。”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