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破局者——姜宝林的“姜氏山水”
0条评论 2013-05-08 13:55:3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杨 列

姜宝林 山水画的破局者——姜宝林的“姜氏山水”

姜宝林(b.1942)

好花开四时青花釉中彩瓷板(四件)2008

202×57 cm

成交价:RMB 1,344,000

中国嘉德2009春季拍卖会

中国味的姜氏山水

“既要笔墨,又要现代”,“笔墨越传统越好,形式越新越好,现代感越强越好”,这是姜宝林对自己艺术追求的总结,更是他多年来创作的经验。事实上,姜宝林的白描山水不仅来自传统文人画、民间美术及外来营养,也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

在第一次去贺兰山写生时,他就被贺兰山雄浑博大的曲线所吸引,大自然所展现的力量也带给了他无穷的创作灵感。“贺兰山主要以岩石构成,很少有草木,因此在大西北强烈阳光的照射下,几乎看不到‘墨块’,进入眼帘的尽是‘墨线’。这些墨线便是山石结构的纹理。大自然的山石结构千变万化,其纹理变化也是丰富多彩。我经过长时间的深入观察,不等边三角形的平面分割就成为了我美学上的追求法则,从完成了由写生到符号的转换。”姜宝林说,这也是白描山水的最初由来。北方的山水给姜宝林带来了阳刚有力的线条,而南方的秀美风景则为他展现出了另一种阴柔之美,当姜宝林看到木刻版画时,南方山水的线条立刻出现在的脑海里:“在中国山水画里,披麻皴是表现江南山水平淡、天真形态的恰当符号。当披麻皴被刻成木版画的时候,它原来若即若离的生动线条经过梳理和刻印而变得平面化、条理化甚至于平行重复。这时的披麻皴已不同于水墨山水里的披麻皴,而显得具有形式美和重复美、稚拙美、装饰美。我吸取了木刻版画的这种美感再复原到纸本水墨。这时的披麻皴既不同于水墨山水里的生动状态,也不同于木刻版画里的刻板状态,而是兼而有之,衍生出一种新型的既有笔墨情趣又有形式感的秩序美和装饰美,因而也就更具现代感。”他说,《寂》系列就是这种创作形式的最好诠释。

从1987年台北的首个展览开始,“姜氏山水”的曲线已经布满了高雄、波恩、巴黎、香港、玛尔墨、汉城、美国佛尔蒙特、北京、济南、烟台、青岛杭州、上海、宁波等地区,而从早期被海外藏家所承认到后期被国内专家教授们给予的肯定,姜宝林一直坚持着他的导师李可染所倡导的:“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精神。也正因此,姜宝林白描山水的成功不仅可以视为他艺术探索上的最大成绩,也为中国画革新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