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荣光
1999年,刘钢第一次坐进拍卖场,经过前一年的经济低迷,当时国内的拍卖市场也正在由虚高走向务实。那一年,刘钢没有出手,但他初步了解了市场。
2002年,美国人柯瑞去世,他收藏中国油画已久,手中有大量藏品,这些藏品出现在当年佳士得的秋季拍卖会上。刘钢一口气拍得了5件。
尽管过去了十多年,但刘钢仿佛是在说昨天的事。当时最先出场的是林风眠的《丰收图》,其油画作品较少,偶有亮相,价格不菲,刘钢当时跟拍几轮之后,发现价格已超出心理预期,挣扎一番想“还是留着拍吴作人那幅吧”。后者的《重庆大轰炸》在《丰收图》之后出场,是刘钢在当场拍卖会最想得到的作品。这幅画迄今还被藏在刘钢的收藏室里,“好多拍卖行在找,我也不卖。现在市场上好东西都被收藏得差不多了,很难再找到新品”。
今天,市场上依然难见精品,这也让刘钢对自己的收藏格外珍惜,更让他在碰见“好东西”时不惜代价。2002年错过《丰收图》让他遗憾至今,“经典的东西,错过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甚至见都见不着了”。
但不久后,刘钢就经历了中国油画市场的一次小爆发。2003年“非典”之后,推迟的春季拍卖会纷纷到来。当年7月嘉德的一场拍卖,刘钢特意攒足钱等着,那里面有他看中的十几件精品。他事先算过,按照以往的行情,他能买下当场拍卖三分之二的作品,但最后只买回了3件。
当年北京的拍卖市场非但没有因“非典”蒙上阴影,相反迎来一次预料之外的井喷。在嘉德的拍场上,因为出现了过多的新买家,预先准备的800个竞买号牌在开拍不久后被领取一空,嘉德现场赶制出200多个号牌来应急。当时的拍卖大厅里,晚到的人找不到座位,就坐在外面的过道,嘉德也第一次发明了“电视转播”,用闭路电视对场外的人进行实况“转播”。
拍卖会之前,刘钢看中了一幅高晓华的《赶火车》,嘉德的工作人员也为他鼓劲,“他们给我的感觉是这东西没人要”。拍卖开始后,原本估价80万元的《赶火车》在七八个藏家的竞拍中很快升到100多万元,妻子劝他放手,刘钢却下了狠心,“就想着实在不行所有钱都砸上面,这件是我最想要的!”最终,刘钢以633万元的高价带回了这幅作品,创造了当时中国油画的最高拍卖价格。
“疯狂”的不只有油画,当年的拍卖成交情况让2003年成为国内整个艺术品拍卖史上的一个标志。刘钢回忆,他刚开始参与拍卖时,经常参与的藏家不过七八个,2003年之后,新进入者迅速增加,而这些新藏家大多经济实力雄厚。这有点像2009年发生的情况。
据统计,2003年7月初举行的春拍中,4天内创造了三个奇迹:90%以上的成交率,80%以上的新人进场竞买以及3亿元的成交额。大量资金进入艺术品市场,使其步入快速上升的通道。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