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真正回暖要再等五年
“好东西要留着”
几年下来,刘钢收藏的油画中精品越来越多,整个收藏也愈发具有系统性。刘钢的风格是谨慎而出手精准,只收藏成熟画家的经典作品,这些已经经过市场洗礼的画作往往价格不菲,但他觉得很值:“只要是百分之百看准了,我就要出哪怕百分之二百的力气拿下它!”
收藏对刘钢来说,就是收和藏,与投资并无太大关系,很少卖画,因为卖了换成钱对他来说意义不大,还会破坏自己收藏的乐趣。而想要的东西一旦收到,刘钢就轻易不愿再将其转手他人。
2002年佳士得的那场秋拍,刘钢拍到的藏品还有一件是刘晓东的《父与子》,当时以15万元拍下,到今天价格已经上涨不少。刘晓东本人甚至找上门来,“他说我用两幅大画跟你换,我说不换”。也有拍卖行开出1,000万元的价格来收,刘钢也不愿意出手。有熟识的拍卖行经常来“磨”,刘钢笑说那都没用,“除非你拿好东西过来,我把它拍了”。
2012年,刘钢只出手买了一件东西,在当时匡时的春拍中,出现了“新生代”代表作品——赵半狄的《蝴蝶》。刘钢等了这幅作品很长时间,第一次面世之后,《蝴蝶》被那位收藏家放在手中珍藏了20年。
该幅画中所带有的诗意的悲哀对刘钢散发着强大的吸引力。2,760万元的成交价,让他在当年的秋季拍卖中接连卖掉了十几件作品以套现,这也是很少卖画的刘钢罕见的一次“大手笔”。“其实去年市场已经不算好了,但真正的好东西出来,还是有好多人争。”
近两年,刘钢愿意出手的机会越来越少,2011年他也只买了一件作品——徐悲鸿的《孙多慈像》,算是圆了他收藏徐悲鸿作品的梦。“现在的市场也不能说一定就不好,有精品照样有人愿意出高价买。但现在是很少,都不出来了”。在自己200幅藏品中,刘钢定义的“好东西”有近50件,他不打算把这些藏品拿出来,就在家里挂着。“像我知道的几个藏家都是这样,存着,好东西基本被包光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入收藏领域时,刘钢每次出手都必有收获。从那时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起步,到现在近二十年的起起伏伏之后,市场从火爆逐渐步入调整,好作品的投放量在不断减少,藏家的刚需却一直存在,而且在不断扩大。
不过刘钢估计,要等到市场真正回暖还得五年左右。市场总是这样,经过洗练和淘汰之后,自会迎来下一个高潮。眼下,年过半百的刘钢计划出本书对藏品进行梳理,再就是办场展览让大家来看。“就让他们眼急是吗?”听到记者的这句话,刘钢得意地笑了。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