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法师”讲讲上海古玩市场那些事
0条评论 2013-05-15 11:16:51 来源:东方网 作者:方翔

沈胜利(中)现在还经常去藏宝楼去淘宝

沈胜利(中)现在还经常去藏宝楼去淘宝

古玩市场浓缩了上海的历史

古玩市场浓缩了上海的历史

“寻常巷陌藏珍宝,半壁江山在申城。”上海古玩市场自古以来就有中国收藏半壁江山之称。自开埠以来,古玩市场发展史成为上海地方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就让我们听“老法师”沈胜利讲讲上海古玩市场的那些事。

说起北京古玩市场,当属琉璃厂最具代表性。几百年的文化沉淀造就了琉璃厂古玩行业的良好传统。1911年至1927年是北京古玩市场的“黄金时代”。1927年以后,因政府南迁,内、外战争不断,北京古玩市场逐渐走向萧条。与北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古玩市场在民国初年逐步酝酿成熟,并在二、三十年代达到它的鼎盛。“我的师傅孙经品解放前就是经营古董店的,上世纪40年代孙老师在上海外滩20号的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北楼)一楼开设其昌行古玩店,还雇佣了一位英国女士做营业员,专做洋庄生意。他还在五马路(今广东路)古玩市场内开设了艺华古玩号兼做本庄生意,主要的大客户有解放前著名的天禄鞋庄老板等。1956年公私合营后进入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工作。”

应该说,民国上海古玩市场成长于上海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的特点及变革时期的各种社会因素带给它十分典型的特点,赋予了它与城市相适应的开放、多元、前沿的艺术市场风格。它的迅速成长、繁荣改变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国古玩市场格局,甚至在1927年以后超越北京成为中国第一大古玩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古玩商业系统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卖书画的统一合并到朵云轩,卖旧书碑帖的合并到上海古籍书店,卖古董的合并到上海文物商店,再加上上海旧货商店、友谊商店,解放后上海拥有六家具有一级资质的文物出口公司,当时在全国是最多了,北京也只有三家。沈老也就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就到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工作,专门鉴定从民间收购来的文物古玩,定级遴选后出口换取国家建设紧缺的外汇。

在收藏界,沈胜利有着“博士”的称号,这主要是其眼光有着很大的关系。有一次他在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对收来的古玉器进行定级分档,发现了一件从扬州文物清理小组移交的黄玉瓶。此瓶高二十多厘米,材质上乘,雕刻精细,它的工艺特征是上口与底足自然外撇,中间鼓出,应该为觚式瓶。上口内外雕了一圈蕉叶纹,中间鼓出部分雕了三条螭龙,瓶底深处刻有“乾隆年制”四字,沈胜利当即认为黄玉瓶应为此类器具中的上品。后来,这件宝贝就送到了上海博物馆,现在还陈列在玉器馆里。

“文革”前,上海能够收购和出售古玩的商店,除了广东路古玩市场(现上海文物商店)外,还有城隍庙顾松记、老上海尽人皆知的淮国旧(淮海路国营旧货商店)、淮海中路思南路口的新龙古玩店、常熟路淮海路口创新旧货商店、延安路上的陕西旧货店、安康旧货店和古籍书店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当时我曾为公司在淮国旧收购到一件白玉雕鸭形盒,尺寸有真的小鸭子那么大,由一整块白玉籽料雕成,膛子大而且薄,口含麦穗,盖子上有一只小鸭子,乾隆时的做工,色泽略微泛青。记得收购价是三千元,这在当时已经算天价了”沈胜利说。

“文革”期间,国内的文物交易基本停滞了,但是出口的工作还是依然在进行。据沈胜利回忆,七十年代在江苏收购文物时曾经买到过一件清代仿高古的青白玉锛,玉料上有两条天然的色带,一条黄色,一条墨色,十分别致醒目。这件玉锛被存放在进出口公司的仓库里,几个月后出售给了一位香港的古玩商人。

1987年,在市文管会、市工商局与市公安局等部门的主办下,将会稽市场上的古玩个体商贩引进冷落的东台路花鸟市场,并在此创立了“浏河路旧工艺品市场”,成为被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为上海第一个属监管的旧工艺品市场,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上海最早,也是全国最早的是东台路古玩市场。同时,老城隍庙附近的福佑路上,形成了古玩和旧工艺品的马路地摊市场,发展到90年代初,市场规模及影响力已经很大,最兴盛的时候,福佑路市场摊位有400多,每天的人流量10万左右。

1999年,上海全市开展“搬场入室”工程,把福佑路马路地摊搬入现在的藏宝楼,藏宝楼地摊市场位于大楼的第四层,每个星期从周四到周日,凌晨四五点,就已经人声鼎沸,经营者和买家都来自全国各地,300多个地摊挤得满满的。也是上海目前保存数量极少的地摊淘宝文化的活标本。现在,沈胜利也经常在双休日去藏宝楼去淘宝。

现在上海还建成了大量的古玩城,像云洲古玩城、中福古玩城、虹桥古玩城等等。从传统单一的古玩经营场所到如今多元化、多模式的市场体系,上海的古玩产业也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