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有竹枝词云:“寻常巷陌藏珍宝,半壁江山在申城。”这也是后来人称“上海是中国收藏半壁江山”的由来。从清末至今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古玩市场发展史成为上海地方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海派文化的兼容并蓄、开放胸怀也让上海的收藏经营模式在中国古玩界创造了无数个“第一次”。讲述者吴少华,自37岁起上任,连任二十七年上海市收藏协会(前身为上海收藏鉴赏联谊会)会长职务,吴少华自比为上海解放后古玩市场变迁的亲历者,现代意义上古玩城建设的参与者,将一部上海古玩市场的发展史牢牢保存在脑海中。
作为人类文明和历史的缩影,古玩的收藏、鉴赏与研究融合了历史学、人文学、方志学、金石学、博物学、鉴定学及科技史学等知识。经历无数朝代起伏变迁,藏玩之风依然不衰。上海的古玩市场发轫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起义占领南京之后,许多大户人家带着金银和祖传古董,像潮水一般涌入能够提供保护的上海租界,人群中不乏大藏家与古玩商,直接在上海开始新事业;也有商贾、军阀携带大量的古玩珍品,为了生计不得不变卖古玩,既增加了市场货源数量,也加大了古玩的交易量,从而导致上海古玩业的发禅。
民国初期?熏上海的古玩市场最为集中地分布在豫园、城隍庙?熏以“四美轩”为代表?熏经营铜器、瓷杂、字画等。到了上世纪20年代?熏老北门、新北门、广东路附近成为古玩商新的聚集地?熏最繁荣时店铺有100多家,1921年,位于江西路中国古物商场成立?熏1930年“上海特别市古玩同业公会”成立?熏江西路的旧市场与广东路的新市场联合成立上海古玩市场。
上海经济发达,素有“十里洋场”之称, 大量政要、财阀、国外驻华使节、文人聚集于此,如此便有了巨大的收藏基础。很多藏家经济富足,购买的价格也自然要比其他地方略高。与古玩店、地摊等销售模式同时存在的是茶楼集市。清末,豫园″四美轩″茶楼和五马路江西路口的怡园茶社都是洽谈古玩生意的场所,名曰“茶会”。现在南北高架成都路靠近北京路附近有家茶馆叫万福园,当年“跑筒子”的人群多数在那里集中,翡翠、瓷器、书画等都有专门交易的茶馆。
上海古玩市场的发端远不止一个渠道,除了古玩商店,解放前还有经营书画和旧书的专门商店;经营旧家具的调剂商店、旧货商店等等,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古玩商业系统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卖书画的统一合并到朵云轩,卖旧书碑帖的合并到上海古籍书店,卖古董的合并到上海文物商店,再加上上海旧货商店、友谊商店,解放后上海拥有六家具有一级资质的文物出口公司,当时在全国是最多了,北京也只有三家。上海也是中国集邮的发源地,早在1912年上海的欧美侨民成立了上海邮票会,中国集邮进入活跃阶段的标志是1922年成立的中华邮票会,1952年成立了上海集邮公司,邮社里除了国内邮票的流通,还直接促进了钱币、外国邮票的收藏。强大的民间收藏经营力量和政府层面的引导构成上海的文物市场的框架。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