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华讲述上海古玩市场的变迁史
0条评论 2012-12-29 10:31:27 来源:上海商报 作者:张亮

\

十年文革期间,表面上看似乎一切的文化交流活动都中断了,但是私下的收藏交流活动没有中断过,只不过变得更加隐秘,比如毛泽东像章、年历片的交换转让,爱好者多聚集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附近,后来迁徙在山西路,再后来又到了人民广场。上海的旧货店很多,调剂商店、旧货商店、寄卖商店名称不同,各个时期表现形式、规模大小、流通的东西不同。八十年代初,因为古玩交易一直没有被政府纳入合法经营范围,所以一直受到冲击,收藏爱好者的交易场所从人民广场黄陂路三角花园地带,转到西康路桥、打浦桥、再到靠近中华路寄卖商店附近的会稽路,后来就形成了会稽路的古玩市场。

上海政府允许并纳入合法经营的收藏品市场应该是在1987年,在市文管会、市工商局与市公安局等部门的主办下,将会稽市场上的古玩个体商贩引进冷落的东台路花鸟市场,并在此创立了“浏河路旧工艺品市场”,成为被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为上海第一个属监管的旧工艺品市场,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上海最早,也是全国最早的是东台路古玩市场,马路上按顺序摆放的小亭子代替了地摊,商户数量大概在100多家,经营范围分为两大门类:古玩和旧货。全国第一家马路古玩市场从此一炮而红,成为上海的旅游景点,“北(北京)有琉璃厂,南(上海)有东台路。”东台路古玩市场曾一度被称为上海的琉璃厂。

黄浦区最为重要的古玩市场是位于城隍庙的福佑路古玩市场,20世纪80年代初期,老城隍庙附近的福佑路上,形成了古玩和旧工艺品的马路地摊市场,发展到90年代初,市场规模及影响力已经很大,最兴盛的时候,福佑路市场摊位有400多,每天的人流量10万左右,随着城隍庙地区的经济发展,90年代区政府开始对福佑路地摊市场进行逐步的“退路进厅”的改造。1993年城隍庙豫园两期工程改建,古玩经营被放在华宝楼,将1200平方米的地下室,分割成铺位招租,1994年10月,最先告别马路地摊的业主搬进了新建成的华宝楼地下层面,形成当时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种类最为丰富的古玩旧工艺品的室内市场。北京有一个百货商厦叫劲松百货商厦,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古玩城就是仿照华宝楼的模式改建完成的。

1999年,上海全市开展“搬场入室”工程,把福佑路马路地摊搬入现在的藏宝楼,藏宝楼地摊市场位于大楼的第四层,每个星期从周四到周日,凌晨四五点,就已经人声鼎沸,经营者和买家都来自全国各地,300多个地摊挤得满满的。也是上海目前保存数量极少的地摊淘宝文化的活标本。

邮票和钱币在八十年代初期相对比较独立的收藏项目,思南路的淮海路邮局门口在周末总有固定的人群交换邮票,后来其中的一部分到了太原路邮币古玩集市,另一部分到了卢湾区工人俱乐部,1996年经过改造之后,中国第一家现代邮币卡市场模式诞生。目前卢工市场主要经营新的邮票、金银币纪念币,在全国具有非常的影响力。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