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嘉德二十年:弱冠少年初长成
0条评论 2013-05-16 09:34:16 来源:艺术财经  

首场拍卖、一炮打响

陈东升本人在开创三大产业时,最为重要的理论都是“模仿、学习”。即奉行“拿来主义、中国国情”,向做得最好的借鉴学习。

不知未来要怎么走,现场怎么操作,就向已经有二三百年历史的苏富比、佳士得学习。陈东升带着王雁南和拍卖师高德明亲赴香港佳士得观摩,偷偷拍摄记录现场所有环节。抖动歪曲的“陈氏版本”香港拍卖会摄影摄像,就成了嘉德拍卖培训的内部资料,公司员工看得既恶心又激动好奇。

不懂文物艺术品,就聘请如徐邦达、启功、谢稚柳、刘九庵、王世襄等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文物鉴定专家、张宗宪等文物流通领域的行家、美术教育界及批评界的权威成立专家鉴定委员会和艺术委员会,开研讨会,借此获得业内以及专家们的理论和信心上的认可与支持。

在聘请专家时,也发生了不少有趣的故事。比如京城收藏大家王世襄先生,从建国之初回国就一直被批斗。“三反”运动中,由于追回收缴珍贵文物众多,被列为重点审查对象。虽然经过平反和返聘,但是一听说拍卖还是非常害怕。但是最后和嘉德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并在2003年毕生收藏的140件精品委托嘉德专门做了《俪松居长物志---王世襄、袁荃猷珍藏艺术品》专场拍卖。

虽然操作程序清楚了,但是拍品从何而来当时社会,一直笼罩着后文革的恐慌状态里。所有文物归国家所有,仅允许国有经营机构文物商店对外国人进行流通。私人倒卖则有倒卖文物罪,重则死刑。在现行的法律环境下,首先不保护民间文物收藏,更不支持也不允许民间的文物交流和买卖。于是大家都仅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担心卖了之后会不会违法,卖了以后能不能拿到钱,会不会被事后追究等等。这个方面,从王世襄先生前期的紧张状态就可略知一二了。

嘉德最终通过时任北京文物公司总经理的秦公等许多热心人的穿针引线,从各地文物商店和文物艺术品出口公司寻求资源,油画部门负责人高园也四处奔波,终于得来中国书画和中国油画两个专场。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和资源,并没有开展瓷杂业务。

1994年3月27日,嘉德首次拍卖现场,香港台湾等地藏家对于内地市场非常好奇,相约组团参加。第一件拍品首拍时,张宗宪手持1号竞投拍起身说道:今天是嘉德首拍,一拍就发,我就出一万八!在他的号召下,大家热情高涨。场中176万成交的齐白石《松鹰图》209万张大千的《石梁飞瀑》都创造了中国艺术品的世界纪录。

同时嘉德股份制的特征也吸引了一批金融圈的好朋友。他们凭借自己独特的敏感,意识到中国油画不光是可以收藏欣赏的,还可能是个增值的好产品,首场拍卖的油画板块基本上被他们买了一半。中国油画初涉艺术品市场,价位不高,陈逸飞、杨飞云较好的作品只在十万元左右。也是在那时大家在那时也懵懵懂懂看到了艺术品市场的另外一个出口——投资。

为了防止冷场,嘉德特意安排发放了较多的邀请函,结果所有嘉宾如约到来。更有像1997年加盟嘉德的郭彤那样花100元前买的门票进场的观摩者。事前为防止出乱,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亲自带队负责现场安防。到场人数太多,以至于到前来护场的警察们不得不出面限制人流。据寇勤回忆,“当时没有实行保证金制度,我们让所有竞拍的嘉宾压下了护照或身份证。好像大家也都觉得挺正常,而我特别紧张,一个盒子里边满满装的全是护照和身份证,特别交代工作人员要收好。这个要出了问题可了不得了。”

虽然不是国内第一场拍卖但是给予的评价非常高。央视《东方时空》专题报道的末尾意味深长的解说道:“可以预言,从纽约、伦敦、北京作为中国文物艺术交易中心三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出现。”那时寇勤心想“开玩笑,这跟人家比差哪儿去了,他们几百年的历史,自己还是太渺小”。也许媒体有自己直观的感觉,因为他们看到大家的热情,也看到了嘉德做事的态度。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