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嘉德二十年:弱冠少年初长成
0条评论 2013-05-16 09:34:16 来源:艺术财经  

上下求索,风云廿年

从中国嘉德历年拍卖总成交额的数据曲线图上分析,嘉德的二十年发展规模变化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从1994年到2003年,是一个缓慢的上升过程。一方面原因是起点高,第一场总成交额一千多万,第二场五千多万。之后基本上保持在每年在一亿元上下,即使97年金融危机时也没有太大变化。第二个阶段是2003年SARS之后保持迅速上升的态势,2008年稍有调整,一直到2009年都是直线上升。但整个曲线图基本上和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曲线相契合的。第三个阶段就是从2009年秋到现在2013年。应该说从2009年秋拍开始就进入了调整期。

在这些数字上看嘉德基本上是被市场推着走。整个外围经济繁荣,藏家投资者非常踊跃,卖的人也很积极。整个市场从无到有,二十年能量的逐步积累,一直到爆发。如今现在整个市场进入调整,大家也开始反思价位以及其它不切实际的幻想。

从经营模式上,嘉德适时而动,不断调整。创始初期时,在首拍成功的积极影响和引导下,同年秋季的拍卖也大获成功站稳了脚跟。另外他们在准备春秋两季拍卖时也意识到,艺术创作、收藏群体以及艺术市场都是多元化的,既有高品位高价值的“塔尖”,也有强大的中低端“塔身”。需要搭建渠道在普及和宣传拍卖知识,引发更多社会层面关注拍卖市场的价值,培养建造更为坚实的“塔身”。鉴于此,嘉德继续开辟第二、第三战场,所以从内、外各个方面进行探索。

对外改环境,在法律层面,积极参与制定《拍卖法》的讨论,推动《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在行业内部,倡议成立文物拍卖协会,与整个行业共荣辱。
对内在业务内容上,开拓瓷玉鼻烟壶等杂项、闲置物资、法院涉案资产等等新项目。不时率先推出“中国油画专场”、“古籍善本”、“扇面”、“珠宝首饰”、“鼻烟壶”、“邮品”“杨永德藏齐白石书画”等等铃铛满目的专场。拍卖形式上也不断探索从大礼拜拍卖,演化后来的每月拍卖直到四季拍卖。非常成功且值得纪念的是1995年2月19日以1380万成交的《天安门宫灯》拍卖事件,获得了海内外传媒“小拍办大事”的赞誉。同时奠定了这种以“大名家的小品,小名家的精品”为主打的四季拍卖的地位。

疆域拓展,在上海、香港、台湾、日本东京、美国纽约、加拿大温哥华等地设立办事处。2008年,发布消息称讲进军香港开展拍卖业务。经过金融危机的搁浅,又于2011年,通过商务部门、国家发改委和外汇部门三个机构审批,在香港注册拍卖资质。2012年10月,举行了在中国大陆外的第一场拍卖。两专场创出总成交额4.55亿港币的傲人佳绩,为拍前估价的2.5倍。作为亚洲金融中心也是国际自由贸易港的香港,同时也是国际艺术品的大舞台之一,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操作模式,锻炼和储备国际型拍卖人才的极好舞台。寇勤在采访中表示“在香港我们不求虚荣,只求扎扎实实的在那一块儿打好基础、把业务做好。“进军香港,这只是嘉德拓展国际业务的重要一步,也许会成为嘉德下一个十年回顾的重点了。

前程无限,竞争激烈

走上国际化道路之后的嘉德,将会迎接全新的机遇,同时也正面临着激烈的挑战。

在国内,有其它拍卖行的群雄四起,在各个业务内容和操作手法上不断创新和紧追。其次,苏富比已经进驻北京,佳士得和邦瀚斯每场拍卖也都在内地安排多场巡展抢占资源。

在香港,和已有二三百年历史的苏富比、佳士得、邦瀚斯相比,根基尚浅。同时如影相随的还有保利和匡时两位仁兄。

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还处于09年秋季之后的调整。虽然昔日成绩傲人,今后前景无限,但当下挑战仍是无处不在。亦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还待嘉德上下求索。
嘉德二十弱冠,虽已成,犹未壮。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