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良:岭南砖雕艺术品渐成收藏新宠
0条评论 2013-05-21 11:44:25 来源:新快报  作者:何裕华

何世良:岭南砖雕艺术品渐成收藏新宠

图片资料

民国前烧制的青砖原料稀缺,从艺者寥寥

在广州番禺沙湾镇一个不起眼的厂房内,本土砖雕艺术家何世良正忙着准备新一批参展作品。作为世界吉尼斯纪录最大砖雕——宝墨园《吐艳和鸣壁》、粤晖园《百福晖春图》等惊世之作的创作者,何世良名气已经不小。然而,如何能更好地传承精湛的传统手工艺术?他在苦苦思索后尝试转型:从作为建筑“配件”的大型装饰墙壁往小规格、系列式参展作品发展。这意味着草根艺术将走进大雅之堂。同时,砖雕凭借其存世不多的老青砖、为数不多的工艺师以及繁复耗时的工艺等因素,正成为收藏界的新星。

钟情砖雕放弃家具厂高薪

年过四旬的何世良面对记者依旧腼腆,走进工作室后,他指着两幅作品介绍,“这就是近期做的小型砖雕,一幅是《岭南佳果》,另一幅是《瓦岗寨》。而这《岭南佳果》主题的,我还打算再做三幅,组成一个系列,系列中,各以荔枝、香蕉、龙眼、菠萝等作为主角,再配其他果品。”

在一幅即将完成的荔枝砖雕前,何世良忍不住又拿起了工具完善作品,“这里芭蕉叶的线条很重要,要磨出翻翘的线条才能呈现岭南植物的鲜活感。而这配荔枝的小蕉,本来想做香蕉的,但后来觉得太‘瘦’,也想过雕大蕉,但大蕉线条不够好看。最后就雕了皇帝蕉,短小而饱满,让整个构图显得生动可爱。”

何世良话不多,但语言和作品中,都透露出浓浓的岭南情怀。据了解,1970年生在番禺沙湾的何世良从小就“流窜”在村中大大小小的老祠堂,满眼的砖雕、木雕和灰塑让他乐而忘返。闲暇,他更拿着砖头瓦片磨成各种形状。基于对建筑材料的浓厚兴趣,何世良16岁初中毕业就选择学做木家具雕刻。

可在那个机械工人吃香的年代,手工雕刻行业并不兴旺,家人认为木雕没前途,但何世良向他们保证“能养活自己”。因为勤奋,1980年代在按件计钱的木雕工厂,他已能拿到200多元的高薪。但得悉广州白云区一家木雕厂招学徒后,何世良又为了“见识更高层次的雕刻工艺”而不顾家人反对放弃了高薪工作。“是一种兴趣,也是一种缘分,当时没想太多,就是强烈希望到广州学师,也幸好当时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他说。

经历后不同家具厂的磨练后,何世良打下了扎实的雕刻基础。以致转型雕青砖时,能在摸索中无师自通,并最终于在2000年前后,以制作耗时三年多、长达22.38米,高5.83米,厚1.08米的《吐艳和鸣壁》一举成名。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