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梭:向着未来怀念一位百年赤子
0条评论 2013-05-27 11:05:17 来源:TimeOut北京消费导刊 作者:李谦

《在森林里》是沙梭创作于1975年的作品,体现着他70年代的作品风格。

《在森林里》是沙梭创作于1975年的作品,体现着他70年代的作品风格。

阿里吉·沙梭这次在央美的诞辰百年展览主题是“赤子之心”,但我打算避开这个又红又专的词,单纯怀念下沙梭,一位想象力爆棚的意大利艺术家,他留给我们太多的东西,里面最可贵的一点就是那如今已然稀缺的创造力。

走入沙梭的世界 让想象蔓延

如果要评选出艺术家们最讨厌的十个词,创造力这个词一定会入选且名次靠前,艺术家们讨厌它的原因很多,比如它是对艺术家固有风格的不尊重、掺杂了太多社会情绪、节奏过于功利等等。他们渴望创造力,却习惯对它避而不谈,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当然是:他们不能持续地永恒地拥有它,这太令人沮丧。

沙梭不一样,你没办法定义他是个能力超群的人、或是个幸运的人,但他那些天马行空的作品就在那里摆放着,大多数看起来都有话要说且言之有物,与时下盛行的引人注目的、躯壳式的艺术品绝然不同。沙梭善于去打破规则与禁忌,他怀疑一切被尊为戒律的条例,总想找出它们威严面孔之下的烟火气,这在西方并不讨好,尽管那里不主张全民崇拜,人们却恰好有着相同的信仰:宗教。同样恰好的是,沙梭喜欢开无伤大雅的宗教玩笑、调侃下旧日神话中呼风唤雨的神们,他太调皮了,于是欧洲人们不那么喜欢他,但也没有万众一心地扼杀他,只能庆幸他生在还算保持清醒的意大利吧。

这次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览,是沙梭的回顾展,展览按照时间线索完整展出了沙梭一生中不同时期的代表作,140余件作品的大体量也是迄今为止艺术家在意大利境外最大型的回顾展了。

作为意大利现代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沙梭跟那个时期的艺术家们一样都是多面手、作品载体相当丰富,你能在展览上看到他的油画、雕塑、壁画、陶艺、版画和素描等等作品。

更难得的是,区别于风格万年不变的“标签式”艺术家们,沙梭一生的风格总是在不断变幻着,你当然可以吐槽说“这位艺术家怎么对自己的坚持这么不坚持”,而事实上这正是关于破除顽固信仰的沙梭最真实的体现,没什么比真正流动的、发展的思维更有乐趣的了,未来主义、立体主义、浪漫主义、原始主义、印象派这些不可一世的派别词汇都曾与沙梭有过关联,但同时它们也都只是冰冷的标签,时刻忠于当下的自己、并且敢于直视和继续下去才是真正英勇的体现。毕竟如果坚持没有错,改变当然也没有错。

怀念沙梭 不止为半世赤诚

我们为什么怀念沙梭?这个问题问不同的人,答案自然也不同,从这次央美给展览取名“赤子之心”的角度来看,显然不仅仅是美学角度那么简单。早在1956年,沙梭作为团长就曾带领意大利艺术家访问团来过中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迎来的第一个西欧艺术家访问团,对特殊历史时期的呈现以及历史意义都可见一斑——同样在1956年,我国也曾派李霁野等人组成的文化代表团访问过意大利。

展览的新闻稿中,对沙梭的代表作品《红色的人》有这样的解读,“其原初质朴,神秘纯净的红色,正如沙梭对中国怀有的一片赤诚”,这种解读虽然有点又红又专、政治正确的“中国特色”,但也无可厚非,毕竟艺术作品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读,艺术家完成作品后,就把作品完完全全交给了观者,这是给予自由、也是给予信任。

其实,对于大多数并不足够了解中国五六十年代艺术状况的当代普罗大众来说,红不红、专不专都不重要,艺术家交付了多少真心出来才是值得关注的。从这点看,持续创作了几十年、即使前半生与后半生思想发生极大转变后,依然保持创作旺盛和水准的沙梭,值得被记住、被怀念。

在西方世界人们不习惯去谈论沙梭,但也并不避讳,其中很大原因就是政见不同,这时再想一下在中意直至1970年11月才建交的前提下,为何一个最早诞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国家会在1956年就组建艺术家团访问中国?沙梭的政治立场显而易见,他在西方美术史中被选择性忽略的命运也就可以理解了,毕竟所有的“避而不谈”原因都是相似的。

如果抛开狭隘的政治因素,单纯地从艺术角度来看,沙梭显然应该得到比现在更多的关注。这位1912年出生在米兰的意大利艺术家身上,天才味道十足,早在他16岁的时候就已经参加了当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他的成名作《塑料裸体》就是在那时创作出来的,充满未来主义的味道、却又有着未来主义艺术家们没有的、细腻浑厚的风格,而这幅画的模特则是当时的未来主义标杆人物翁贝托·波丘尼。

在后来,沙梭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政治运动当中,他的艺术作品也有着浓郁的抗争意识,比如在1937年沙梭因政治原因被捕、在监狱中创作的《研究恺撒之死》,1939年创作的反法西斯题材的《西班牙1937》,直到1960年代,他的作品才慢慢开始重新变得柔和起来。

沙梭诞辰100周年,意大利邮政发行了一枚以沙梭在1986年创作的《骑士之战》为主题的纪念邮票,地处意大利半岛的圣马力诺共和国发行了一枚纪念沙梭的银币,他们以这种方式怀念这位一生都在抗争的艺术家。在北京的我们能做的,则是走进美术馆去了解他,也尽可能了解某一段时期的我们自己。

作品推荐

《西方骑士》极具沙梭风格的布面油画,色彩十分饱满圆润,画中骑士以剪影的形式出现,胯下的战马则高鸣嘶吼着,很有战争一触即发的场面感。

《美人》美感十足的一幅画,画中的姑娘不像旧时人物肖像里那般静态十足、眉宇间透露着狡黠与调皮,一头红发搭配着暗色调的背景,画面很有张力。

《在森林里》沙梭创作于1975年的作品,体现着他70年代的作品风格,看似杂乱的画面其实将天、树、落叶、大地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此时的“在森林里”已经不是简单的身处、而是心处于此。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