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是2013古董珍玩专场综述
0条评论 2013-06-09 11:15:29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北京传是2013古董珍玩专场综述

本场新增的“一柱神怡---沉香佳器”专题,将收集了30几件上等的沉香。有产自印泥的新香,有流传有序的明清沉香摆件,扳指等等。可以为喜欢沉香的朋友呈现一个精致的香道专题。

“補天遗韵---赏石专题”收集了一些文房赏石和庭院赏石。其中“周莲藏太湖石”是庭院是中的精品佳作。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国粹,而园中太湖石造景,又是国粹中的国粹。由园林叠石而带动起来的赏石文化,溯于唐朝,盛于宋代,热于明清。赏石可分园林石、庭院石、室内几案供石、盆景石、把玩石等。古代赏石注重石之形态。其中江苏太湖地区出产的太湖石、广东产的英石、安徽产的灵璧石以及山东产的文石,俗称四大名石。太湖地区位处长江下游,水源丰沛,土呈酸性,既是鱼米之乡,也是孕育奇石的良好土壤。那些权倾天下的达官贵人、富甲一方的商人、孤芳自赏的文人墨客纷纷争在此地建宅置园购石造景,一时间太湖石成为了“上流”社会人士拥石自重、斗富斗派的青睐之物。宋代玩石大家米芾就自己的玩石心得归纳提出了赏石的四大要素,即“瘦、皱、漏、透”,后人赏石皆效宋风,而太湖石集四美在身,理所当然称得上是中国国粹了。

周莲,1790-?,[清](一七九O至?)字子爱,号叔明,一作莲叔,又号廉叔、巳山,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幼有神童之目,嘉庆十三年(一八O八)副贡。工诗文,舆顾耕石友善、耕石视学岭南,延之襄校。旷览山水,辽通六法,兼师文、董两家。其画梅尤纵横如意。虽累百十幅,靡有雷同。书兼四体,铁笔秀洁,婉折多姿。有图章曰:“十六画梅,二十四摹金石,三十写山水。”著廿四诗室诗钞、粤游吟草。咸丰元年(一八五一)年六十二。《墨林今话、广印人传》

此石高两尺厘米,长三尺有余。立于二级红木托架之上,属横向立式“镇宅石”。 此石产于江苏无锡一带,无石核相符属太湖“水石”。它质朴不粗、肤润质凝、洁肌玉骨、薄衣(皮壳)裹身,好一副石中贵族的气质。眼触此石有如佳酿下肚,顿时美感涌上心头,方知米芾的“石经四诀”绝非空穴来风。

此石最为精彩之处,是它那层次凹凸的变化以及那星罗棋布的洞坑点缀。此石遍身隆起、步步凹陷,其连绵起伏、大起大落的体态,彰显了它那傲骨雄风般的气质。此石洞坑错落无序,位出蹊跷有如蚕过桑麻。坑或聚或散,洞或近或离。这里两洞石破汇成一穴,那里一穴梁横分为两洞。有时前洞后穴错位相连,相互遮半,此洞之窗可见它穴之顶。大穴者可洞内行拳推掌,穴内明厅暗室、陡壁坡斜、石乳倒挂、柱立梁横。更有离奇途生七窍。洞尽处光色昏暗,转身再探,惊然又见一村。小穴者如细雨穿隙,蚯蚓走泥,暗藏不辨东西。这大大小小扭曲的椭圆线条及凹凸异常的变化层次,组成了点、线、面、块的多重画面交叉。这画景如桃花戏水,似流云过天。它展现给人的是一种自然的美,一种立体变化的美,一种令人梦幻的美。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