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块钱与800万藏品失之交臂
9岁时,王增开始跟邻居,齐白石第五子齐良已学习书画。18岁时入了木器行,师傅是从龙顺成退休的一位姓崔的师傅,传授给他了木器十三行的一些知识。他发现,木器的造型、纹饰和书法绘画非常像,家具流动的线条跟书法运笔的线条几乎如出一辙,非常有内涵,喜欢家具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1980年前后,百废待兴,收藏也无从谈起,王增从合客做起,看谁有要买的,谁有要卖的,两边说合。那时候收藏几乎没有市场,这行业在别人眼里也算不务正业,有一段时期叫投机倒把,还有一段叫倒卖文物。
到1985年脱离师傅,他靠自己卖菜、做小买卖来支撑着收藏。当时,北京委托商店内有一些“文革”期间抄来无主的老旧家具售卖。1987年在北新桥的委托商店,他看中一套硬木雕花的4件柜,要价230元。当年家家时兴打组合柜,一套要花300元。王增和母亲央求,这个比组合柜便宜,准备拿出自己的积蓄和一部分家里的存款买一个4件柜,但被拒绝了多次。老人家经历了“文革”,怕买文物再次受到牵连。多次央求家里后,最终他到商店买了这4件柜,结果,在门口和三轮车夫讨价还价中,因为一块钱讲不妥,老人生气又将柜子退回去了。就是这个4件柜,现在保守估算也值800万。
在人们对收藏品几乎一无所知情况下,失之交臂的事情并不少见。“文革”时期,王增上小学,母亲领着他在地安门信托商行买一个钢笼子(水舀子),商店3毛钱不卖,非要5毛钱再给搭一个将军罐。这个将军罐一直放在家里盛槽子糕,使用了多年,期间盖子不小心被摔坏就给扔了。直到长大入了这行他才知道,原来自己身边的就是个宝贝将军罐是康熙时期的翠毛蓝,价值40万,就算是少了个盖子,也能值20万。
康熙时期的小罐少了盖子还能有点价值,但他另一个藏品因为少了盖子却一直“砸”手里了。1998年他在报国寺卖小古玩,其中有一个西游记的状罐。这天来了一家买家,王增一看,这不是六小龄童吗?六小龄童喜欢收藏所有跟猴戏有关的古玩,看见这个状罐眼睛一亮,真好!罐子上有牵着白龙马的沙僧,神态生动的八戒和披着袈裟的唐僧,但是再仔细瞧瞧,最关键的孙悟空哪里去了?原来,这个罐子的盖子缺失了,而盖子上正是腾云驾雾的孙大圣。现在这个罐子还在家里放着无法出手。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