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洋:民国红木家具是价格洼地
0条评论 2013-06-13 09:47:53 来源:北京日报  

能挑出毛病这个东西就能买了

全民收藏热要从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开始,按照当年规定,公民合法持有的文物可以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这使得全民收藏意识快速提高,民间收藏交易量加大。据统计,国内收藏爱好者2005年已达7000万,2007年增至9000万,现在已经突破一亿人了。

收藏热了,很多街坊邻居遛弯时就拉着王增看东西,也有人打电话咨询家里的物件。从一些咨询电话所报出物品的尺寸上,王增就能判断出真假。为什么?古代用的计量单位是尺,按现代公分计算出可丁可卯的尺寸肯定不对。

“买东西除了要用眼睛,还要用心、用知识去判断,切忌听卖家讲一个悲惨的故事。”王增说,古玩行水深,很多人并不能马上摸着门道,这要靠经验的积累。

一次,许多爱好者围着一件家具问他,蒙上眼睛摸家具能辨别出新旧来吗?这对王增也毫无难度。其中的奥秘很简单,就像窗户纸一样,捅破了谁都能知道。古玩行其实考验的是观察力,王增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公交站边上的树,树皮都不扎人,这是为什么?因为很多人倚靠,树皮已经光滑了。这个凭手感就能知道,如果家具的细节部分还有剌手的感觉,年代就不深。这就是平时的观察和思考用到了鉴定上。

“买家具很多人看优点,其实应该挑毛病,能挑出毛病这个东西就能买了。”王增说,在买东西上,很多人只会看优点,许多恶意差帮的物件就被搭着给卖了。过去的物件有一些失群了,或者有缺损,配上新的还能用,这不算毛病。但是有造假者将3把椅子拆开,用旧零件添新配成4把,导致哪把椅子零件都有新有旧,不留神看不出来,这就是恶意差帮。懂行的人会从榫卯结构上加以辨别。

在他的顾客里,有些人是真喜欢古典家具而且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但只要看见喜欢的就买。这也是收藏里的忌讳。真正的藏家,只关注特定品类特定时期的东西,收的很精。

“古董永远是在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兴盛,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很多中国的古董都被老外买走,流失到海外。现在一些文玩字画又从海外回流,只有古典家具因为海外价格太高一直没有回流。不过以后这块肯定会回流的,这是趋势。可以想象如果和美元看齐,现在家具至少还能涨6倍。和欧元看齐,至少涨8至10倍。”王增说,只要看好中国经济发展,未来收藏就是一个大盛世。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