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探索是关键
对于刚刚渡过整顿期的文交所而言,获取合法身份的问题已经解决,但已经习惯了的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之路却显然不能再走。在如此的状况之下,新模式的探索对于劫后余生的文交所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此,彭中天说道:“作为目前国内文交所领域中的创新试点单位,上海文交所与深圳文交所在整顿之后也有了一些新的动作,比如深圳文交所在物权、股权、债权等权益方面进行的交易模式尝试,但这些方式的可操作性以及市场反应都还有待检验。而从文交所的概念诞生以来,群雄并举,大家都希望在新的模式上有所突破,但苦于资源分散,人才缺乏和资金力量不足,一直没有被业内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模式出现。同时,这些原因也限制了文交所的创新,尤其是在38号文出台以后,也把文交所创新的翅膀折断了。所以目前各地文交所都退回到传统的模式中,这当中包含了两个大类。一类是基于产权的挂牌交易,但由于文化资源太过于分散,单个的体量很小,难有成效;另一种则回归到文物商店、拍卖、展销的模式,以创新之名挤占传统市场份额。这在我看来虽然违背了文交所的初衷,但却是在找不到路子的情况下的一种变通,从生存的角度出发也是可以理解的。当前坚持创新的力量也构成了两个大的集团。一个是国家赋予了创新职能的深圳、上海两家文交所,但他们受机制、体制以及政策等瓶颈的约束,实际上是在围绕着政策红线的突破进行创新。这种创新首先是对原有制度的反问,这一反问的过程也体现了对于38号文的新解读,即其并非是对文交所的简单否定,只是不希望文交所的遍地开花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而这一类的探索和创新也是带着对文交所最初份额化交易模式的问号进行的,这一点我认为是好的。另一个创新的团体则是由我发起的名为‘全国文交所共同市场’。这里边包含了国内30余家文交所,也是希望借助建立某种组织形式,最后酝酿成立一个联合的文交所,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进行新的文交所模式的研发,即‘文交所+电商’,不去触碰政策红线,不去走纯市场化的道路,根据市场的需求,把文化资源进行巧妙的转化。经过了几个月的理论研究之后,这种模式也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下一步就是如何落地了。”
与彭中天选择的以整合国内文交所力量为基础研发新的交易模式不同,福建文交所负责人叶少波则重点结合本土特点,在物权交易方面进行尝试与突破,海峡艺术品交流会这一交易模式也正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探索。他说:“海峡艺术品交流会是我们独创的一种文交所的交易模式,目前来看还比较成功。去年,我们一共举办了12届交流会,今年也已经办了两届。从影响力和交易额两个方面来看,在全国范围内还算不错,且在艺术品的保真销售等方面也做到了创新和突破,这也为我们的品牌创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目前国内大多数文交所都还处在一个创新的过渡期,尤其是各个地方文化艺术品资源参差不齐,让很多文交所在整顿之后面临着无事可干的尴尬局面。这也是制约国内文交所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能够在产权交易方面出现一种规范化的模式,做到政府、艺术品投资者、产权拥有者三方共同满意,应该还是要鼓励对其的探索和突破的。”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