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哥窑的师傅,复原越窑的徒弟
烧制了千年,又消逝了千年,这话适用于代表着青瓷最高艺术水准的哥窑和越窑。
复原哥窑难在失传的碎裂纹,复原越窑难在如何烧制出如薄冰美玉般的秘色。
哥瓷的碎裂纹又称开片,是由于烧制工艺处理不当,致使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而产生的裂纹,却被南宋烧制哥窑的工匠巧妙地利用这种自然缺陷作为装饰瓷器的一种特殊手段,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冰裂纹、鱼子纹、牛毛纹、流水纹等,这种技术难度非常之高,后人多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师傅徐朝兴累积多年经验,尝试了几百个配方之后,终于成功烧制出和故宫收藏的传世哥瓷别无二致的龙泉哥瓷,他也因此盛名远扬,成为当之无愧的当代瓷泰斗。
施珍深受师傅影响,希望自己也能够传承这些古老的失传技艺,家乡的越窑青瓷自然是自己当仁不让的责任。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瓷器艺术,古人对越窑的评价极高,越窑之秘色就是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而来。然而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个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术上难度极高。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几乎全靠窑炉火候的把握,要想使釉色青翠、匀净,而且稳定地烧出同样的釉色,那种高难技术一定是秘不示人的。
为了研究古人,施珍在慈溪的上林湖畔捡了数不清的瓷片,后来干脆将自己的上越瓷艺研究所搬到了上林湖畔———数百个越窑遗址的集中地。
多年的尝试,也不知道烧了多少窑,施珍终于将越窑的“秘色”淋淋尽致地诠释出来,失传千年的古老技艺重见天日。
当代瓷收藏仍处在“价值洼地”
看到施珍的作品,你才知道什么是“巧剜日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美。
除了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特等奖,她的作品还获得过2013义乌“文博会”金奖、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浙江青瓷精品展金奖、中国工艺美术展铜奖等十几个国内大奖,作品被浙江省博物馆、台湾会馆等永久收藏。
她做的仿古香薰,古朴典雅全无二致。
牡丹笔洗的金丝铁线,是她师从徐朝兴的借鉴。
绝妙的锦施蓝作品,是她对施于人独创的传承和创新。
最让业内称道的是她独创的立体填釉技艺,根据在韩国的求学经验,她在高丽青瓷平面填釉的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立体填釉法,又辅以阴刻和阳雕,让古老的越窑青瓷焕发出全新的光彩,而她也藉此拿到了浙江工艺美术的最高奖。
对于当代瓷收藏,施珍有着自己的看法:“单从技艺上来说,当代瓷不输于古人,甚至还有了融汇和创新,当然价格的悬殊是肯定的,收藏古瓷更多考量的是它背负的历史”。
然而也正是有这三千年历史的铺陈,让当代瓷较之其它当代收藏门类有更多文化的考量。但由于当代收藏重材质轻文化的某些“偏执”,材质普通的当代瓷长期处于“价值洼地”,直到近几年才有水涨船高之势。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