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困局——画廊经营有“秘诀”吗?
0条评论 2013-06-27 14:01:06 来源:《收藏·拍卖》 

\

包豪斯建筑.

\

798一隅,沈远的作品.

\

画廊经营有“秘诀”吗?

画廊经营有“秘诀”吗?

画廊经营有“秘诀”吗?

再次调整有“秘诀”么?

艺术品画廊在理论上应该是艺术品市场体系中发展最早并且数量最大的一部分,而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特殊的发展方式,使得中国的画廊行业经历了不一样的发展模式,几乎一瞬之间出现在中国的画廊,尤其是出现在798艺术区的画廊,他们经过这么多年的经营运作,是否有生存下来的秘诀绝学呢?

偏锋新艺术空间:

抗风险无外乎资金与人脉

“五多论”

记者:现在毕竟是处于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也有好多画廊会说一些应对的方式,或者怎么去渡过这一段时期。偏锋在这方面是什么样的想法?

王新友:从开始做画廊到今天,我一直觉得我们推出的不是某一个人的一张画,而是要推出这个“人”,画廊是有附加值的商业文化,要有充分的资金准备,充分的人脉资源准备。如果这两条没有,遇到困难关闭是正常和自然的。大家不要小看画廊这个行业,它虽然资金不大,人数不多,推动力也没有多么大,但它确确实实是个烧钱的行业,不是一般企业能比得了的。任何一个稍有规模的画廊,每年几百万的花销是很基本的,我们自己推算都推得出来。所以所谓的应对危机的策略就是具备这两方面的准备,人脉准备就是画廊在任何时候都会有人买画,即使再大的自然灾害,也依然有人对高端产品有需求,大家饭都吃不上,可是依然有人要吃牛肉,依然要喝牛奶。这些年来我也没有什么别的抗风险的能力,无外乎我自己资金准备比较充分,无外乎我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就这两条。对于我来说,我更关注的是三十年以后、五十年以后偏锋还在不在这个问题。所以大家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想的是未来,所以眼前的困难对我来说不是困难。

记者: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有续经营理念,画廊自然也有将自己做成“百年画廊”的梦想与理念,如果说要把偏锋做成一个百年画廊的话,您觉得现在应该怎么做?

王新友:我觉得有两方面,第一方面就是要有判断能力,不从众,这个判断能力是接壤未来的能力,而不只是今天。昨天已经过去,今天即将也要过去,我们看的是明天。像美国卡斯蒂里画廊在推动抽象大师作品时,没有人认可抽象艺术,而他认识到了,这种认识一定是有超前的判断能力。他多年来致力于推广,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了不起的画廊主,这不仅是资金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做画廊,第一个就是判断能力,什么样的东西接壤未来?什么样的东西明天可能更受欢迎?第二方面是画廊的宏观格局。这种格局要有合作精神,要懂得取,也要懂得舍,要懂得分享,要和不同的机构、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国家展开合作。

王新友:做好自己,坚信自己的判断,眼光独特一点。多想,多看,多动,多走,多问,做失败了也不怕,这样才知道这条路行不行得通,如果不动的话,你怎么知道它不行呢?想得多一点,想得未来一点,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因为两次金融危机之后,我都没有做那些大名家的东西,我都选择一些既往美术史很重要,但是却被边缘化了的艺术家,像王川、梁铨、谭平。谭平是中央美院的副院长,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从德国留学回来画的那些铜版画对中国现代版画的推进功不可没。我一方面在做这种既往美术史很重要,但被边缘化的艺术家,一方面我在挖掘新的艺术家,并且也没归类。想一想,那些在艺术市场上叱咤风云的西方艺术大师,以及中国那些古代大师,经过了百年甚至千年的洗礼,才使得他们有这样的地位。怎么可能一个艺术家经过十年、二十年的运作就能成为一个粲然无比、高不可攀的大师呢?不可能,自始至终我就没有相信过这件事。所以我做的就是一种判断,这种判断的自信在哪里?因为我有三十年收藏的历史,我想在中国的所有艺术品经营的行业里面,这种人并不多。我们说相随心生,当然这个相随心生不是面貌这个“相”,从哲学来说它是物象,世界在艺术家心中是什么样子,自然就生发出来所创作作品的面貌。作为画廊主来说,世界和未来在你心目当中是个什么样子,你才会推广什么样的东西。我对偏锋画廊的梳理工作做得不多的原因,就是因为我认为目前所做的工作远远不够,还在打基础呢,在打基础的时候我们就描绘蓝图,那给谁看呢?没必要,自己去做就好了。

星空间:

重新思考画廊的基本问题

记者:您觉得现在画廊会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度过这三五年的波动阶段?

房方:这行业如今在中国生存还是挺困难的,中国对艺术品感兴趣的人群还是很小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觉得画廊开动各种脑筋去让人们接近艺术和体验艺术都是应该鼓励的。而且画廊这个事业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没有一定之规,比如说一定得怎样,一定不能怎样。我自己也曾经做过一些这方面的尝试,而且一个画廊做什么事是生效的,做什么事是无效的,先不要忙于下结论,就是先做了再说,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理解的一种实验精神吧。

我过去的经营有幸运之处,同时也有不幸。因为我的画廊太容易就在过去的几年当中生存下来了,使得我关于画廊的很多事儿没有想清楚。比如,对这个行业该怎么认识,另外还有自己在这个行业当中想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或者想建立一种什么模式的画廊?我其实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考虑,也没有太多学习的机会。在中国经营画廊,其实没有太多参照的对象,在未来这段时间要给自己一个尝试和学习的阶段,我觉得对于画廊这个行业,我过去的认知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包括有很多特别简单,但是至关重要的话题,到现在依然有探讨的空间。比如说一个画廊要不要收藏作品?如果它收藏作品势必和收藏家构成一种竞争,那如何避免这种竞争等等。

记者:您现在在七棵树新开的空间,第一个展览是实验性很强的展览,跟现在星空间的风格可能差别也比较大,可以这么说吗?

房方:别人怎么说都是可以的,但关键是这和我自己的感受是挺不一样的。在十年以前我推出与卡通相关的艺术家的时候,这些艺术家是非常实验性的,所以在我自己内心当中,我觉得自己始终没有改变,我对艺术的兴趣本身也不是赚钱那件事驱动的。当然做画廊这个职业是需要完成赚钱这个使命的,你要帮助艺术家卖东西,这是你维系艺术家的职业化生存必须去负担的义务,但是这并不一定是你做这个事情的目标,我一直以来非常热衷于去探索当代艺术的一些新的可能性,参与一些新的现象的发生,所以在这件事上我没有觉得我是转型或者背离了自己。相反地,如果说我能够在表面的这种风格和类型上不断地得到拓宽和延展的话,应该是更加证明了我过去对艺术的选择,而不是说我背离了我过去的艺术选择,这个还是希望澄清的。而且对于我曾经经历过的每个阶段的这种艺术上的尝试,我到现在都还是感觉很亲切的。

记者:我们有这么个疑问,您现在在798的星空间的艺术家,还有您接触到的收藏家,如果要让他们接受您第二次创业的话会不会有些难度,一个收藏家培养起来可能没有那么短的时间,然后您想让他换一种收藏趣味是不是也不是短期能够奏效的?

房方:我认为就我接触的星空间的藏家,他们还是挺懂艺术的。因为他们也希望他们所购买、收藏的这些艺术家是一些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和发展的艺术家,而不是永远停在原来的风格和模式上。比较有眼光的收藏家是完全可以接受这些改变的,如果他比较寻求自由和独立的话。当然这种改变更多的还是一些具体的改变,就是内心当中有对艺术的追求或者是热忱,这个就不是问题。艺术家在探索当中进入不同的阶段,进入不同的风格,进入不同的媒介,这些改变对收藏家来讲不是什么特别大的问题,对艺术家来讲,他们也是希望自己能够有所突破。现在他们虽然看起来已经小有成绩,但是非常年轻,30多岁,正处在一个相当富有活力的年龄段。

编辑:田茜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